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2023年9月上/第17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3-09-07 11:45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郝栋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景色宜人。图/乔娅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四个重大转变,为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绿色根基。

深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逻辑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述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论根基。首先,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具有先在性、前提性和客观性。人依赖自然,我们的血、肉、头脑等生物躯体都来源于自然、存在于自然。人们也在实践的基础上将自然界作为生活资料和实践对象,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无法分割。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人改造自然的范围不断扩大,自然被二重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人与自然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对自然无休止索取最终会危及人类自身。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渊源,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提出提供了文化沃土,彰显出生态文明深厚的文化基因。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无论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生态整体观,还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生态节约观,或是“以时禁发”“道法自然”的生态治理观,均彰显着人与自然的整体性、有机性、共存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的时代表征,汲取了传统哲学的系统思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当下中国现实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理论回应,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继承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形成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夯实理论之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防灾减灾,毛泽东同志就主张治理根据地的生态环境。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就已经关注到我国的绿化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号召“绿化祖国”。1956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持续推进生态改善工作。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万代”,倡导全体人民共同参与植树运动,并将该运动变成一项全民性、法定性、义务性以及公益性的活动。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定了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的重大战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理念,提出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邃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继承和发展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成果,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指出并把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历史发展规律,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生产力。同时,习近平同志站在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立场上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追求实现社会共同富裕基础上达成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

坚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贯彻系统思维,以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为统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践行绿色发展方式。

加强党对生态工作的领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政治要求,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理解、把握和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长远的事业,需要全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党的全面领导有益于集中社会各界的力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向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方面的建设协同进行。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来统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能够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方方面面,不断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领域建设的领导核心作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

创新绿色发展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诉求和发展阶段性要求我们必须完成现代化进程,这就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同时在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有限资源下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该是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该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不是对立的,实现协调一致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要转变发展理念,通过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激活生态环境的自然资本属性,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而得到生态经济带来的生态回馈。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习近平同志在四川考察调研时指出:“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目标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更高的治理能力要求。要努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快构建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机制,制定、修订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清理现存的、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悖的法律法规。推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法治化,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与保护界限,按质量分级利用资源。强化红线意识与底线思维,严格落实红线管理制度,守牢资源环境生态底线。建立生态环境补偿体制机制,加强资金、技术投入,统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污染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修复等工作,实现从源头上治理、损失有赔偿。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落实有关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引导相关领导干部立行立改、即知即改、主动作为,彻底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情况监督,以精准有力的问责问效,推动生态环境问题集成整改、一体整改,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乡村振兴中的幸福家园——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色龙村。图/林森

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冲突的结果,究其根源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换言之,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产力理论,辩证地审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倡导并推广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匹配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坚决抵制物欲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异化型社会现象。从本质上讲,推广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涉及发展观念的变革、重塑和再造,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表征,需要分步循序展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才可能得以真正贯彻并有效落实。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通过调整结构、转换动能来加速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和谐共生意识,将绿色发展理念全方位融入日常生活中,重塑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氛围。概言之,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要求坚持以科学的生态思想为引领,以自然生态规律为实践遵循,以自然生态的增殖与转化为行动原则,不断完善、调适和创新自然生态治理策略。这不仅有益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高品质生活,还是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方法。

习近平同志强调:“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中,要保持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定力,在发展的过程中善于算大账、长远账、综合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创新推动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动能,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战略哲学教研室副主任](责编/范吴瑕)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