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成都市青白江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部署要求,以开展全国“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试点为契机,将“清零消薄”作为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探索实施以“四大工程”激活组织力量、“四个强化”夯实关键支撑、“四新路径”确保常态长效的“三个四”工作法,推动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排查确定的4个集体经济“零元村”、20个“薄弱村”总收入均已达到10万元以上。至此,全区54个登记赋码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
突出党建引领,以“四大工程”激活组织力量。一是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区委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工作专班,逐一深入“薄弱村”“零元村”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摸清家底、找准问题症结,“一村一策”形成“清零消薄”方案24个、举措66条;建立书记“带头专题调研、带头包联重点村、带头每月调度”的“三带头”机制,压紧压实区、镇、村三级书记抓集体经济工作责任。二是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以基层党建“大起底、促规范”专项行动为契机,开展专项督查,发现整改问题95个,村级党组织“两个功能”进一步增强。强化村级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持续推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截至目前,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比例达100%。三是实施结对帮扶工程。建立“区领导定点联系、部门结对联系、镇街领导具体联系、企业结对帮扶+派驻工作组重点扶持”的“4+1”工作机制,印发工作方案,明确“目标+责任+措施”三张清单,推动28名区领导、20个区级部门、24个工作组、35家企业“点对点”帮扶24个集体经济“薄弱村”“零元村”,确保攻坚行动有力推进。四是实施样板示范工程。针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设置、运行不规范等问题,组织专业力量集中打造党建引领集体经济组织“样板村”1个,建立健全组织设置全流程规范体系,细化完善集体“三资”内部管理制度27项,以“现场教学+对标优化”方式,带动其余53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规范设置、有序运行。
突出要素保障,以“四个强化”夯实关键支撑。一是强化项目保障。坚持以项目驱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由结对企业帮助“零元村”“薄弱村”策划至少1个实体产业项目,经专家、部门评审后纳入区级集体经济项目储备库,进行重点推介、予以支持落地。目前,已入库项目24个,举办推介会2场,洽谈推介项目18个,签约落地项目2个。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统筹整合各级涉农资金1000万元,每年按项目安排区级专项财政资金预算,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池”。出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若干配套政策措施,聚焦川西林盘建设、乡村风貌塑造等6个方面,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承接乡村振兴项目41个、涉及资金6000万元。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实施科研人才“领军工程”、实用人才“雁阵工程”、农技推广人才“培基行动”、农业服务人才“管家行动”、农村创新创业“孵化行动”等“两工程三行动”,累计引育各类专业人才130余名,54个登记赋码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中,致富带头人、高校毕业生等人才占比91%。四是强化机制保障。研究制定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五年发展规划”“清零消薄”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和年度攻坚计划,健全党组织领导、法人治理、收益分配、利益联结、人员激励、容错问责等六项机制,形成目标有机衔接、举措务实可行、责任清晰明确的工作格局,全方位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突出内生动力,以“四新路径”确保常态长效。一是探索资源开发新路径。突破闲置资源“一租了之”传统模式,依托土地、房屋等“沉睡资源”,发动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协同推进兴村富民项目,进一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城厢镇十八湾村利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采取“集体+农户”统一包装模式,加快打造中国萤火虫第一村,实现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增长1.4倍,获评成都市抓党建促集体经济发展十大典型案例。二是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深入挖掘本地禀赋优势,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实现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姚渡镇马坪村利用中省财政扶持资金,立足本地粮油规模化种植比较优势,打造集种植、防治、收割、烘干、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机械化产业链,村级集体经济增收40余万元。三是探索抱团发展新路径。聚焦村级集体经济资金、人才、资源“三缺”难题,创新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连片发展共富裕”建设,依托村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成立11个村级片区联合党委,制定片区产业发展规划11个,策划包装片区合作项目13个,推动实现差异化错位、链条式集成发展。其中,姚渡镇李家机房片区和福洪镇杏花片区开展试点以来,集体经济收入增长2.5倍,杏花社区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四是探索校地合作新路径。抢抓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中试产业基地机遇,以“农业中试”为切口,链接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知名院校资源,积极打造优良品种小试、中试基地,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300亩,培育转化水稻、大豆等新品种88项,推广种植8539亩,带动片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
(供稿单位: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