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梦竹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陈艾婧
从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谷到木里藏族自治县,6844名帮扶干部躬身实干,接续奋斗:他们关心枝头的苹果、田里的高粱,盘算着如何使产业更强、百姓更富;他们在古老的土地上建起现代化彝家新寨,打造数字乡村,推动农旅融合……
2021年,凉山州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迈上乡村振兴新征程。近两年来,中省定点、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组团式”、驻村帮扶等各级各类帮扶干部人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大凉山,正风气、提效能,发挥智力、项目、资金等方面优势,助力凉山乡村振兴。
他们是“举火把”的人 照亮村庄致富之路
从风景秀丽的普格县螺髻山景区驱车蜿蜒前行,翻过一座大山,就来到了位于大凉山腹地小兴场片区的夹铁镇阿木村。走进四川师范大学阿木村蔬菜大棚基地,只见绿衣葱茏、藤蔓缠绕,小番茄、辣椒和哈密瓜等蔬果密密垂在枝头,安静生长。
基地深处,四川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阿木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晓辉正在棚下专注地查看瓜果,偶尔接起电话,言语间多是谈论农产品销路。天气炎热,王晓辉鼻梁上渗出硕大的汗珠,他不时扶一扶滑下的眼镜。
“棚内这番丰收景象来之不易。”王晓辉说,阿木村是川师大对口帮扶的精准脱贫村。2019年,川师大援建了15亩蔬菜大棚,引入企业公司成立专合社,但头两年的试种和筛选,并未成功找到合适品种。
“越是困难,党员干部越要勇于担当、挺身而出。”王晓辉驻村后,为了找准产业方向,多次率队走出去学经验、参加培训,最终确定以哈密瓜和小番茄为主推产品。2021年,专合社获得大丰收,次年,全村共分红7.5万元,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和监测户也收到共计20万元的劳务费,大家在乡村振兴路上更有了信心。
今年,王晓辉还为村上争取到了由普格县委、县政府投资扩建的100亩蔬菜大棚,产业发展即将步入快车道。
从蔬菜大棚基地出来,王晓辉带着记者走上平整的村道,指着远处说:“那里要新修一条高速公路,到时我们村的优质农产品便能更好更快地送到城里商超和消费者手中。”
同样位于大凉山腹地的甲甲沟村,在驻村第一书记张展的带领下,正主抓烟叶发展,在低海拔区打造了300亩烟叶示范基地,并引进一名重庆职业烟农,向当地烟农传授新技术及实践经验。
“她敢想敢干,不但积极引进特色产业,还协调各方资源开展务实管用的彝绣、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等工作。”甲甲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吉泽友合说。
他们是“执画笔”的人 绘就帮扶新画卷
眼前这位校长,个子高挑,语速快,表情严肃。但是,当他讲到在学校“微心愿征集”活动中,学生提出想与校长共进午餐时,语速就慢了下来,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
去年8月,宁波市惠贞书院副校长孙双祥作为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队伍的一员来到越西县,担任越西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这个队伍里,还有来自浙江宁波、四川德阳两地的其余10名教师。近一年来,越西中学悄然发生着变化——校园各项基础设施“硬件”不断完善更新,管理经验、教学方式、学习风气等有了新气象。
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例,孙双祥提出打造“读议展点练”教学模型,力求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与合作学习融为一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段时间,孙双祥不定时“推门听课”,欣慰地发现老师们授课更加注重与学生互动,课堂上打瞌睡、走神的学生也越来越少。
走进教师办公室,记者发现一块印着“何琳名师示范工作室”的匾牌,原来这是学校开展的“师徒结对”青蓝工程:来自宁波、德阳的11位教师各自结对越西中学3位青年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对这3位青年教师“徒弟”进行多方位指导。何琳便是来自德阳中学的英语老师,已有42年教龄,教学成果突出。
“师徒结对”只是孙双祥提出的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的一方面。“竞赛驱动争优”“教师(班主任)成长梯队化”“科研兴教”“学校创客中心”……一系列改革新举措在教师队伍中间实施。
除了这些“硬核”举措,孙双祥也注重人文校园的打造。他关注校园历史的挖掘,让一砖一瓦成为启智的载体:“校园里的标语,要全部换成学生自己写的,必须是原创。原来那些冷冰冰又千篇一律的标语,谁记得住呢?”
他们是“探新路”的人 示范引领助推发展
今年以来,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组团式”帮扶队长、甘洛县人民医院院长金海英发现,医院就诊率较去年同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一季度,门诊人次同比增长10.78%。
“时日尚短,但成效明显。”金海英用9个字总结这一年来“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的感受。
今年春节后,金海英引入宁波“一站式”入院模式,设置导医全程协助陪同患者完成费用缴纳、办理住院手续相关程序,大大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金海英认为,更长远来看,帮扶是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业医疗团队,“我们放手不放眼,让受援科室医师能大胆练手、快速成长,同时也做好技术把关,确保手术质量。”
医学界将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公认为普外科手术的“珠穆朗玛峰”。今年5月初,甘洛县人民医院首次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技术,成功实施该院首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实现了“双首例”的技术突破。
这项手术对主刀医生的技术、技巧、体能等均有很高要求,主刀医生陈吉华查阅大量资料,在来自宁波的帮扶医生、普外科专家范天逸的指导下进行了手术。术后,宁波等地专家团队进行多学科远程会诊,帮助患者进一步稳定病情。
在了解到凉山州高海拔地区紫外线对皮肤的影响后,金海英重点选派了皮肤科主任邱瑾云前往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整形修复中心进修学习,不仅填补了甘洛县人民医院在皮肤疾病诊治中的空白,带回了更多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也为县域百姓带来了更加规范化的治疗方式。
在甘洛县人民医院里,同事们亲切地称呼金海英为“阿衣小金莫”(意为“美丽的金大姐”)。金海英很喜欢这个名字,她说彝族老乡把她当成了一家人,更有归属感和融入感了。下一步,金海英打算盘活医院五官、皮肤、口腔三个科室,继续提升就诊率,为当地群众提供更优质全面的诊疗服务。
“甘洛的动车开通了,肯定能吸引更多医疗人才前来。今年医院整体发展态势不错,我们很有信心!”谈及目标,金海英语气坚定。(责编/冯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