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3年6月上/第11期
永丰村:良田里“种”出好生活
2023-06-06 16:10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张微微

【镜头回放】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首站就来到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步入稻田看秧苗长势,走进乡村话接续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强乡村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好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医疗;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包是养生粥米,一斤9.9元;这袋是一公斤装的,19.9元……”5月24日上午,永丰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的“永丰大米”展位前挤满了游客,村党委书记李雪平站在人群中间,忙着推介本村特产。他告诉记者,自从注册了“永丰大米”品牌,委托给村集体合作社经营,到目前,“永丰大米”已经卖出6万多斤。

记者跟游客一道仔细翻看筲箕里的样米,颗粒分明、银白剔透的米粒从指缝中滑过的一瞬间,一股清新的香味在空气中散发开来。

欢乐永丰村。图/李陈

扎紧“米袋子” 充实“钱袋子”——

激活强村富民“主引擎”

初夏时节的永丰村,万里晴空下,是一望无垠的绿。行走在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间,只见田中秧苗初长,绿意盎然,纵横发达的灌溉渠系,引来流水潺潺。清风拂来、白鹭伴飞,仿佛置身一幅巨大的田园风景油画中。

“滴……”一辆皮卡车沿着田间的水泥机耕道从后驶来。“90后”村民曾利从车窗里探出头来,跟记者和同行的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专家黄长征打了个招呼,便一路欢快地驶向前方。记者看到,车后斗里载着的是一台农用无人机和一台发电机。

“他高兴得很,之前有插秧机帮他插秧,现在又有无人机帮忙施肥,这下再也不怕被蚂蟥咬了。”黄长征打趣地说。

“老一辈人靠天吃饭地里刨食,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好了,从‘天’到‘地’的自动化、机械化,农活越来越轻松。家门口挣钱谁不愿意呢,你看,年轻人都想着回来了。”黄长征说。

此时,另一位“90后”返乡“新农人”王涛已早早地站在自家田头,等着黄长征“上门”做技术指导。去年,王涛把原有的50亩果林“退果还耕”,共种了150亩水稻,他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一季水稻收割后,粮价稳定、收入稳定,依托眉山大小泡菜企业、龙头药企,同一块地紧跟着种植蔬菜和药材,一年下来,总收入不比外出务工差。”

“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比外面打工更强。”黄长征补充道,通过搞“稻—菜—菜”和“稻—药—菜”轮作,一亩地最高产值可达9000多元。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既扎紧了“米袋子”,又充实了“钱袋子”,“良田种粮”深入人心。如今的永丰村,随处可见年轻“新农人”的身影,回乡种地成为年轻人中的一股潮流,他们带着科技种粮的新思路,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来到总书记驻足过的一块高标准试验田,阳光下,“华浙优2110”“品香优2115”“金龙优263”等近百个水稻品种标识牌矗立田间。“跟以往不同,种植户现在可根据实际需求,自愿选择品种种植。”黄长征说,种植品种的多元化,大大增强了农户种粮抗风险能力。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一直以来,国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价格进行了严格管控,种粮对种植户来说实际收益并不可观。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紧抓机遇的永丰村尝试打造出“样板”。

永丰村,取“蓄水灌田、永保丰收”之意,受益于岷江中游大型水利工程通济堰,该村自古便是“产粮宝地”。新中国成立后,永丰村大力发展水稻种植技术,20世纪80年代,曾创造过年增产30多万斤的历史记录,也是新时代我省最早一批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的区域。去年总书记来这里视察后,永丰村更成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首提地、样板区,跑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度。

2022年底,东坡区在全省率先发布了《眉山市东坡区永丰片区“天府粮仓”核心区建设专项规划》,将“良田种粮”作为各项工作指挥棒,实施“六大行动”“七项改革”“九个重点项目”。深化与中储粮集团的水稻精深加工合作,引进国药太极集团中药材种植、加工、饮片生产基地,依托吉香居、川南等本地龙头企业,做强蔬菜精加工产业链,“稻、药、菜”产业链持续延伸、订单化生产持续深化。

“随着‘万亩稻花香·太和永丰村’的名片越擦越亮,‘天府粮仓’样板核心区自豪感增强,种植户都把至少种一季粮变为自觉遵循。”黄长征说,2022年,该核心区水稻亩均水平达到711公斤,最高达780.2公斤,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7%。

“丰收田”的好点子——

牵好乡村振兴“牛鼻子”

5月24日下午,上班时间刚到,永丰村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敏的办公桌前就围满了前来盖章的群众。他们手里拿着同样的合同——《“丰收田”共享田园田块认领协议》。

“520块田只剩几块没被认领。”王敏对记者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就是抓牢了乡村振兴“牛鼻子”,对此永丰村“两委”早已达成共识。

截至5月中旬,全国各地已有25万多人次来到永丰村参观,农业、水利、民生、社会各类各级项目在这里聚集,永丰村已然成为红色教育热土。机遇之下,如何盘活零散资源,进一步富民增收?村党委发动年轻党员继续开动脑筋、创新思路。

“立足乡村优势,满足市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今年5月,村党委发动村民,将15亩村集体土地打造成520块15平方米的共享菜园“丰收田”。没想到,这一项目一推出就异常“火爆”,仅十来天时间,“丰收田”几乎“销售”一空。

眼见永丰村名气、人气、项目越来越旺,35岁的王敏越发觉得自己6年前回村发展的决定无比正确。他对记者说:“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成立永丰商贸、永丰科技2家公司和永强农旅观光、永丰供销2个专业合作社,围绕水稻产业布局电商物流、研学体验等业态,打响‘永丰大米’特色品牌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12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50万元,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至29544元,高出全省58.2个百分点。”

“势头正劲,全村干部群众都涌动着发展的信心和干劲,等‘丰收里’集体经济发展中心建成后,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更要实现80万元—100万元目标。”李雪平在一旁补充道。

王敏是永丰村党委2017年招引回乡的大学生。截至目前,永丰村已累计回引返乡农民工和优秀青年9名、孵化本地“土专家”“田秀才”13名。李雪平介绍,今年村党委将在下设的5个党支部基础上再新增1个青年党支部,将更多优秀人才发展成党员。

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这是总书记到永丰村视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

牢记嘱托,永丰村外引优秀专业人才、内培本土党员骨干,已然走出一条以党建为引领,提升产业推动力、激发群众创造力、增强为民行动力——“一核聚三力”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如今的永丰村,不断发生着新变化:改造黑化干线村道13.8公里;美化农房436户;安装太阳能路灯55盏;打造农业科技小院4座;“六永”志愿服务队共服务群众6000余人次……

站在党群综合服务中心的标识牌下,只见一辆崭新的公交车沿着进村的柏油路缓缓驶来。村民周永久跟游客一道从车上下来,开心二字全“写”在脸上。他对记者说:“自从今年五一期间开通了从永丰村到三苏祠的公交线,村里人气更旺了,本村的老老少少三天两头都要去城里逛逛。”

看着广场上有说有笑排队上车的群众,记者不禁想起了总书记那句话:“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要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如今的永丰村,白墙黛瓦、水清稻香、荷塘月色、美田弥望,美丽乡村初见雏形,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就在眼前!

村民健康有了守护人——

筑牢民生“兜底网”

“从父辈时代的‘赤脚医生’,到只有一只听诊器、一根水银温度计的简陋卫生室,再到如今能达到现代化基础诊疗条件的三间房,永丰村卫生室就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缩影。”25年的乡村卫生工作经历,村医周良伦见证了基层医疗条件的巨变。

眉山市中医医院组织医疗队到永丰村开展义诊。供图/东坡组

5月24日下午,记者走进位于永丰村党群服务中心左侧的村卫生室,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中草药味。周良伦正在诊疗区给前来取高血压药的87岁村民王学华测血压。

拿药后,王学华掏出医保卡,周良伦在电脑上进行了实时结算,三盒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结算后只补了3元钱。“感谢国家好政策,看病方便还不贵。”王学华高兴地对记者说,她已跟周良伦约好,明天上午她91岁的老伴儿还要来做一组中医康复理疗。

“现在村卫生室每天都有十来个人看病拿药或理疗,除了本村居民,有时还有游客,用省内医保进行实时结算,非常方便。”周良伦说。

记者看到,永丰村的卫生室一共有三间。一间门诊室,一间中医理疗室,一间包含国家基本药物、“两病”药物的药房。

中医理疗室里,中药材、理疗床、牵引凳、红外线理疗灯、便携式心电图机器、床旁快速检测仪、医用氧气瓶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永丰村卫生室是眉山市中医医院的医联体成员单位,中医院不仅为我们提供中医药材、设备、远程医疗,还派出两名医生每周在此轮换坐诊。”周良伦介绍说,“中西医结合,可以更完善地对基础病、慢性病、常见病进行基本诊断治疗,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

“我就是村民健康的守护人。”周良伦对自己做了个准确的“画像”。他对记者说,总书记来村里视察后,他感到自身的责任更重了,随着基层医疗越来越正规化,他每年都会不定期参加眉山市中医医院组织的培训,包括急危重症的识别与转诊、中医适宜技术、健康教育促进、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等,目前已考取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还师从眉山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何俊安学习中医技术。

老百姓的安危冷暖,始终是总书记心中最深的牵挂。“乡亲们吃穿不愁后,最关心的就是医药问题。要加强乡村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好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医疗。”这是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采访结束时,已近黄昏,金色的余晖洒在广袤的田野上,文化广场上响起动人的音乐,人们用翩翩的舞蹈、欢快的步伐,生动地“讲述”着这个村庄奔跑在幸福大道上的故事。(责编/陈文娟)

记者手记

去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采访之前,萦绕在记者脑海里的始终是这么几个问题:高标准农田如何打造?农户愿不愿意种?种不种得好?种得好能不能赚钱?

永丰村之行,记者看到了一份让人欣喜的答卷:新增耕地239.49亩;在四成村民常年在外务工的情况下实现零撂荒;育良种推良技,实现优产高产。而且,依托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永丰村正在实现新的转变:打造“永丰大米”品牌,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农旅……

这份欣喜,不仅限于永丰村。永丰村种出“天府好粮”,既有优良的自然禀赋,也有示范建设的因素。细细探究其路径,却有不一样的感受。新增耕地,来源于散居农房腾退、林地整理和低产低效园地退出;零撂荒,得益于流转土地引入种植大户;优产高产,基于与农业院校的深度合作;“稻—菜—菜”和“稻—药—菜”轮作,既扎紧了“米袋子”,又充实了“钱袋子”。这些并不算特别的做法,全省不少地方早有先例。以三台县为例,作为丘区人口大县,通过对“望天田”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进行土地流转,全县土地撂荒现象基本消失。

这意味着,发生在永丰村的变化,明天可能出现在更多的地方。多种粮、种好粮,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正是永丰村的价值和意义。

编辑:黄敏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