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干部论坛
共享成都 共筑未来
2019-11-14 09:51
成都《先锋》编辑部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当天,习近平同志面对500多位中外记者说的这段话温暖了亿万人心。明确为什么人、靠什么人,是一切发展的前提。“五大发展理念”中,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成都一直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城市发展方向,在确立城市战略定位之始,就把城市的命运与市民的福祉紧密相连、共兴共荣。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为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文翁兴学、千年石室为开源,成都自古就是一座教育名城。进入新时代,成都教育事业大幅度迈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6月28日,成都市教育大会召开,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从坚定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立德树人、抓好师风师德建设、加大高质量教育资源供给、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对全市教育发展作出安排部署,一幅学有所教、人人出彩的“教育画卷”将灿然展开。

立德树人。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我们正加快培育的,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高素质的城市建设者。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比喻:“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为了帮助青少年扣好第一颗扣子,成都将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史国史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青年人的梦想有多雄奇,青年人的奋斗有多努力,中国就有多美丽。未来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接力棒,是要交给青年人的,成都将以天府文化增强城市认同,以城市愿景激发责任担当,引领感召青年学生扎根蓉城、放飞青春。未来将着力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专业本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着力于倡导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理念,让“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等教育理念和成才标准蔚然成风。

尊师重教。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成都的历史传承。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使命,成都将着力抓好师德师风师能建设,打造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未来,在资格准入、招聘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等过程中,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第一标准”,突出师德把关,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造就一批全国知名的名校长、名教师和教育家,强化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培养,加强专兼职教培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先进理念、研究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未来之师”,吸引更多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进入。让每一名教师都要保持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立志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每一位校长都要有教育家的高远理想和执着坚守,涵养教育情怀,沉下心来办教育。关心关爱教师也是教育发展的头等大事,成都市委市政府将尽最大努力为教师排忧解难,全面落实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强化聘用教师保障体系建设,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让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静心从教。

优教成都。加大高质量教育资源供给,是适应新时代教育矛盾变化的内在要求。成都将调节供给规模、优化供给结构、完善供给体系,不断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努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城市发展战略需要。坚持建设治标、规划治本、制度治根,努力打造一批市民家门口的好学校,切实缓解基础教育学位供需矛盾。支持在蓉高校高质量发展,加强校地战略协同、创新协同,构建校地利益共同体。坚持服务城市战略、产业发展、企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专业设置、优化点位布局。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完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格局。坚持精准支持与规范管理并举,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保障改善全面惠及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父辈们的聊天话题中,“退休金”永远都是点击率最高的,所以才说,社会保险是民生之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成都市社会保险事业经过40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创新发展,实现了政策制度从无到有、覆盖人群从少到多、待遇水平从低到高、经办服务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作为一个成都人,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在社保领域,我们享受了很多“全国率先”的成果:比如,成都在全国率先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险制度安排,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施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制度,并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思路,在全国率先实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并轨,消除了社会保险制度碎片化;率先在全国建立起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两根支柱”构成、缴费和待遇标准多层次、保险关系市域内无障碍转接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制度模式在全国首创。既充分满足了城乡群众多元化养老保障需求,又稳步提升了城乡群众养老保障待遇水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还如,成都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依据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以及物价指数等因素,兼顾社保基金承受能力,每2年调整一次。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并享受待遇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4倍。

当前,新经济正以不可逆转之势蓬勃兴起,成为深刻改变世界经济体系和城市格局的最大变量。成都致力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区和生态创新高地,成为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为此,成都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实施意见》,在少增加或不增加企业负担前提下,规范新经济从业人员劳动关系,建立新经济从业人员参保促进机制,完善新经济从业人员参保工作推进机制,建立新经济从业人员参保部门协同机制,既促进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应保尽保”,又推动新经济快速、健康、高质量发展。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成都市在积极就业政策推动下,就业吸附力持续增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工资收入快速增长,矢志不渝朝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前进。仅2019年,成都人社系统就通过创新和改革为企业提供支持,为就业者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建立招商签约项目落地用工联动机制,目前已对接6批次244个签约重大项目,承接招用工、人才政策、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源服务需求92项,收集岗位需求3000余个,帮助实现招募2196人;建立企业用工调剂机制,在完全尊重职工意愿、保持劳动关系和社保缴纳主体不变的前提下,相继探索开展了在产业功能区内部企业之间、行业内跨企业、跨产业相似企业之间的用工调剂,较好满足了企业和员工需求;制定《服务东部新城发展的工作方案》,与东部新城办建立工作协同机制,为东部新城7261家企业招募输送劳动者和各类人才11万余人;出台实施《暂时困难企业稳岗补贴审定办法》,助力企业脱困发展,从今年8月起,成都市面临暂时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的参保企业,只要符合政策规定,都可申请稳岗补贴;制定出台农民工服务保障措施25条和《促进返乡下乡创业实施意见》,加强农民工就业促进和跨区域劳务合作,举办专场招聘会256场,提供岗位25.7万个。

为人民铺就一条“健康之路”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70年来,成都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内涵,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出发,铺设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8年的80.54岁,增长了45.54岁,比全省平均期望寿命高出3.44岁,比全国高出3.54岁。成都市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低位运行,孕产妇死亡率由110/10万下降到6.23/10万、婴儿死亡率由120‰下降到2.77‰。
医疗卫生优质资源供给位居全国前列。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949年的1347张增加到2018年14.32万张,现每千人口床位数8.77张,远高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由1949年的120个增加到10755个。在卫生总费用中,居民个人支出比重从2010年的32.93%下降到2018年的17.8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都市传染病防治成效显著,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降低。死因顺位中,传染病也由解放初期的第1位,降至2018年的第8位。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

2018年成都市启动实施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预约诊疗、临床路径管理、日间手术、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20项工作,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511万余份,全市459个医疗机构实现检测检验结果互认。2012年起建立成都市基层公益性医疗服务体系,目前,基本实现了街道、乡镇、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公共卫生品质继续提升。持续推进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优化婚前、孕前、孕期、产时和产后服务流程,做实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两项民生工程,有序推进基层卫生机构妇儿保门诊规范化建设,建成204家。修订《成都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启动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120应急指挥大厅安全改造,建成国际认证的AHA和创伤急救培训中心,在城市重要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90台;及时、科学、高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1183起,救治伤病员5440人,突发事件有效处置率和信息报告率均达100%。

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城市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成都发展必须直面和破解的时代难题。而破题的关键,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如范锐平书记在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讲话中所说的那样,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从一开始,就镌刻在了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征程上。

成都致力于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就是要推动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服务业核心城市和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为企业协作协同发展、市民创新创业搭建平台。

成都致力于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就是要着力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科技与金融、所有制融合四个通道,让企业柔性化运用人才、便捷地转化技术,让人才有更多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人生舞台。

成都致力于建设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就是要聚焦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五大核心功能,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市民创业能力。

成都致力于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就是要推动文创与城市营造、经济发展、生活美学相融合,以高质量多层次的文化供给增强市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成都致力于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就是要大力实施“国际资源引入”计划和“成都企业走出去”战略,让企业市民分享开放红利。

成都致力于建设全国重要的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就是要构建“陆上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立体大通道体系,为企业搭建高效、柔性、低成本全球配送体系,让市民随时可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成都连续10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在于始终致力于保持生活城市的鲜明特质。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就是对新时代美好生活向往的回应。未来成都将呈现绿满蓉城的山水生态公园场景,全面开展增绿增景工程,构建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形成生态化绿色化区域空间体系。呈现蜀风雅韵的天府绿道公园场景,有机承载慢行交通、体育运动、文化创意等功能。呈现美田弥望的乡村郊野公园场景,深入推进都江堰精华灌区治理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把乡村建设成为城市最大最美的公园。呈现清新宜人的城市街区公园场景,强化消费业态植入和天府文化展示。呈现时尚优雅的人文成都公园场景,强化历史文化场景建构、时代风尚创意设计。呈现创新活跃的产业社区公园场景,用公园形态重构产业和生活空间。

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就是要加快构筑链接全球的交通网络、联通世界的经济体系。成都正加快战略通道建设,依托国际空港、铁路港“双枢纽”,打造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实现至全球门户机场“天天有航班”。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着力为跨国公司提供供应链垂直融合解决方案,加快打造服务全球制造型企业和面向全球区域零售分销型企业的配送枢纽。加快国际投资贸易平台建设,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涉外商贸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国际贸易交往中心。加快国际化生活场景营造,实施国际化社区建设计划,着力打造国际生活中心和消费中心。

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就是要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提高天府文化影响力和城市文化软实力。高水平建设世界文创名城,就是要坚持文化创意与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美好生活相融合,提高成都文创品牌国际影响力。高起点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就是要以国际视角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构建国际化品质化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高标准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就是要以天府奥体城的全球招标、国际化营运为标志展示成都举办国际大赛的雄心,以高质量高标准办好三大赛事为契机展示成都举办国际赛事的实力,以体育场馆、体育功能的高水平建设和积极申办世界运动会动员全市人民投身全民健身运动。高品位建设国际美食之都,就是要让川菜美食、休闲生活成为成都进入世界城市大家庭的名片。高品质建设国际音乐之都,就是要彰显川剧的独特魅力和成都原创音乐的雄厚实力。高质量建设国际会展之都,就是要培育“名展、名馆、名企、名业”,推进会展业国际化、市场化、品牌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其特别意义在于,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树高千尺,都根深于人民。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就是要不忘“城市的核心是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的作用,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 
编辑:杨浈浈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