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四川党的建设》数字版 2025年4月下 / 第08期
P. 8

6








                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                           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
                力。我们要锚定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                       峰。要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
                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                           贯通,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文
                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                           艺民主,支持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扎根生活、潜心

                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                           创作,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                               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
                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有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
                    第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产流程,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实现文

                我们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                           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
                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化发展进步,带领人民走出了                           化为文化发展优势。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最本质的                           涌现,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我多次讲过,过不了互联                               第三,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这里最关键的,                          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
                就是必须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                           神状态、文化修养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
                管互联网原则落实到位,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                           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                           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

                基础和群众基础。                                          化获得感、幸福感。要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要坚定                         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
                道不变、志不改的信心和决心,又要适应时代发展变                               文化创造核心在人。要把育人才、建队伍作为重
                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                           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统筹各类人才培养,建设一支

                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                           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
                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伍。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健全科学权威、公开
                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紧                           透明的文艺和学术评价体系,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
                紧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                           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

                形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                           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
                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                              第四,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
                    第二,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的                        密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

                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要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                           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
                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                          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要坚持古为今用、
                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激发创新创造                          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
                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加快完善                          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

                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                           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
                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孕                          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