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四川党的建设》数字版 2022年9月下/第18期
P. 76

● 脱贫攻坚进行时




             74       喜迎二十大  |  我们的十年






                      总书记牵挂的村庄大变样了——



                 从“悬崖村”到幸福村



                 文 / 本刊记者 刘艳梅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古里大峡谷深处一个海拔
                 约 1400 米的山坳中,有一个小村庄——昭觉县阿土列

                 尔村。因为进出村子必须攀悬崖、爬峭壁,因此这里
                 又被称为“悬崖村”。
                    “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2017 年

                 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有关“悬崖村”的新闻
                 报道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脱贫攻坚的浩荡春风吹拂巴蜀大地,“悬崖
                 村”很快变了模样。


                                   藤梯变钢梯

                     大凉山,山连着山。“悬崖村”,就位于这群山深
                 处,距离昭觉县城 72 公里,曾是典型的贫困落后山村。

                     当年,村民们要想下山,必须绕行 5 个多小时                          “悬崖村”师生在新建的钢梯上。图 / 阿克鸠射
                 的山路。为了出入方便,村民们用藤条和木棒搭起
                 了藤梯。藤梯垂直于悬崖峭壁上,最窄的地方只能                              化肥、山羊……从小到大,我从山下背过许多东西上山
                 容下半个脚掌,旁边就是深沟险壑,稍有不慎,就                              回家。” 除了生产生活用品外,“悬崖村”年轻小伙娶的新
                 会跌落崖底。                                              娘也多是背上山的。

                     对于“悬崖村”村民而言,每每踏上这条路,都是                             “那时候没用过手机,也没看过电视。”某色拉博
                 一场生死博弈。为此,有些行动不便的村民,大半辈子                            告诉记者,10 年前,自己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
                 都没有下过山。                                             么样,直到外出务工后才知道,外面的楼这么高,出

                     那时,村里的孩子上学都要顺着这条藤梯爬上爬下。                         行都坐车,孩子们上学走个十几分钟就到了,“我们
                 学校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只有在寒暑假的时候,才                            小时候上学几乎要走上一天,“悬崖村”与外面原来
                 让他们回家。                                              差别这么大。”
                                                        “
                     28 岁的彝族小伙某色拉博至今仍记忆犹新:大米、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典型的深度贫困地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