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双流区党建引领社区“微网实格”治理调查研究
文/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组织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从当前形势看,城市管理、社群服务等基层工作越来越重视“网格”力量,可以说“小网格”撬动了“大治理”。
一、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顶层设计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成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窗口。双流区作为省市开放门户、成都中心城区,发展外部环境、内在条件正持续发生深刻变化,城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涉农区的功能定位和群体结构产生较大差异,原有的网格资源也出现了失衡现象,制约了网格功能的有效发挥。主要表现为:
人口增长带来管理难度增加。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1年双流区常住人口达到149万人、居全市第2位,10年内增加77万人、增长109%,增幅居全市第1位,预计到2025年,常住人口将逼近200万,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将达1.54万人/平方公里。人口大量涌入,社区呈大型化趋势,利益诉求增加,社区承担的服务管理职能更加繁重。
网格资源分布需进一步均衡。双流区于2016年构建了“大联动·网格化”体系,成为防范和化解城市复杂风险的重要支撑。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行政区划调整,原有网格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在人口分布上,常住人口居全区前4位的镇街人口总量占比80.2%,其他5个镇街均不足10万人,人口密度最大差距达20倍。在网格管理服务人口上,出现了人口数量与网格设置数量不匹配的情况。
网格党组织功能需进一步激活。近年来,双流区大力推动基层党组织扩面提质,老旧小区、规上工业企业等均实现党组织覆盖“动态清零”,党组织功能作用持续发挥。但个别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还相对薄弱,部分小区、楼宇、商圈党组织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网格党员缺乏激励机制,部分党员受制于组织关系不在网格内,即使有服务意愿,也难以发挥全部力量。
网格职能职责需进一步明晰。网格事项总体呈现多、急、杂等特征,与之对应的却是网格员数量有限,难以达到精细化服务要求。此外,社区居民对网格员身份、工作职责等不了解或理解有偏差,不清楚网格员、居委会、物业等之间的关系,部分网格员未居住于服务网格中,居民及市场主体等对网格员的认同感不强、认可度不高。
二、对策措施
2022年,成都市委创新开展党建引领社区“微网实格”治理,为走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有力抓手。双流区围绕市委决策部署,立足空港公园城市特点,探索构建党建引领“微网实格”社会治理网格架构、党组织、人力资源、联动响应“四大体系”,初步形成党组织建在网格、民情收集在网格、服务提供在网格、矛盾化解在网格的高效能社会治理格局。
构建精细科学的网格体系,推动网格设置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变“图上划”为“实地划”。以镇街为单位组建网格划分专班,全覆盖走访研判现场查勘划精网格,优化设置总网格、一般网格、微网格、专属网格1.1万余个,构建“3+1”网格治理体系。变“虚拟空间”为“实景网格”。统筹考虑土地改革、产权改制等多方面因素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优化区域相邻、规模微小、空间宽敞的小区院落网格设置,实现街巷定界、无缝覆盖。变“无人看管”为“物业服务”。采取集体经济组织领办物业企业、引入龙头企业整体承接、引进酬金制物业等模式,实施小区院落物业管理覆盖行动,推动网格管理与物业服务互补互融。
构建纵横覆盖的党组织体系,推动网格组织由“条块分割”向“合力凝聚”转变。分类筑强村级堡垒。根据发展定位、资源禀赋、治理现状,对村 (社区)党组织实行功能模型管理,靶向制定任务清单,开展党组织班子运行评估,建立“两委”后备库,加强党组织书记建设,增强一般网格治理引领力。系统重塑微网格党组织。打破原有依据村(居)民小组建组织的单一做法,通过接转组织关系、流动党员“双找”(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等方式,在微网格全面建立实体化或功能型党组织,推动党员属地管理、作用就地发挥。推进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进网格。采取结对共建、党建联席会、专业性党建联盟和党员“双报到”等多种方式,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党员进网入格、共建共享。
构建专兼结合的人力资源体系,推动网格职责由“碎片化”向“集成化”转变。推进一般网格员专职化。将原来多个部门碎片化管理的14类外包服务人员整合为综合网格员,统一选聘标准、职责清单、薪酬体系,实现人员一专多能、经费节约规范、基层减负增效。推动微网格员提质提能。严把人员入口关,实行“五必进两鼓励”,确保人员精干精练;严把管理关,全面开展亮身份、作承诺活动,建立积分管理、通报考评、动态退出等机制;严把激励保障关,建立“固定补贴+年度绩效+优秀奖励”考评机制,营造创先争优氛围。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化网格化。将各领域的志愿服务统一整合为“红海棠”志愿服务队,人员下沉到网格,形成条块联动、覆盖网格、常态服务的志愿服务体系。
构建快捷高效的联动响应体系,推动网格治理由“末端治”向“源头治”转变。建立联动响应机制。完善网格事项办理落实情况季度通报、半年测评、年度考核3项制度,构建“网格发现、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推动一般问题合力解决。优化层层包联机制。由区级领导联系1个镇街、1个村(社区),全覆盖推进镇街领导干部包联总网格、普通党员干部包联一般网格,每周在包联网格开展工作不少于半天,遇重大紧急情况及时下沉包联网格,推动难点问题提级解决。建成网上群众路线综合服务平台。将“12345”热线、“大联动”信息系统和人民网留言等渠道反映的群众诉求,归集到一个系统调度、一个平台办理,推动常见问题就地解决。(责编/张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