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市将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彻到深化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实践上来,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全市划分的4个镇级片区建立党组织,最大程度发挥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双向联动”作用,进一步促进片区工作运行顺畅,加快各大片区的域内融合、域间联动,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三建三推”总体布局,实现片区发展有章有制。通过积极探索构建“三建三推”大党建格局,消除区域隔阂、打破领域藩篱,为该市做好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创造制度优势。一是建片区党委,推动镇级片区整体联动。全市10个镇(街道、经开区)按照片区规划方案整合为四大片区,并在每个片区成立党委。由分管市领导兼任片区党委书记,中心镇党委书记、其他镇党委书记、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别兼任常务副书记、副书记和委员,依托现有行政机构,定期联系会商,协调解决问题,推动片区内村级党的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治理、资源整合提档升级,为乡村振兴做好制度保障。二是建村级片区联盟,推动村级片区组团提升。结合村级片区规划设置,整合全市124个地域相邻、功能互补的村(社区)党支部,围绕27个中心村建立村级党建联盟,由所在镇分管领导、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其他村党支部书记、村级片区内有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分别任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按照“党建引领、抱团服务、共建共治共享”思路,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姻,形成一个整体的发展集群,集中优势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三是建产业联合支部,推动优势产业振兴赋能。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和支部的协调统筹功能,打破区域、行业和党组织间的界限,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促进党建与产业互促共赢,实现党建与发展融合相通。目前已在各片区建立蔬菜产业联合党支部、农旅融合联合党支部、蓥华山山区旅游党支部等产业支部,作为乡村振兴着力点发挥积极作用。
“自上而下”高位推进,推动乡村振兴聚力聚团。片区党委作为议事协调机构,坚持在不新设实体化的组织机构的原则下,放眼区域发展全局,通过指导片区党建、推动村级发展、创新社会治理、统筹运用资源等方面助力片区乡村振兴。一是以“扁平化”确保上传下达响应迅速。片区党委在什邡市委统一领导下,坚持结合自身实际,牵头在各自片区成立村级片区,通过“镇级片区党委—村级党建联盟”二级架构模式,不新设实体化的组织机构,不增加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将片区党委议事协调的权责与镇党委行政决策权责边界划清,进一步突出片区党委在区域化乡村振兴中的融合与破界作用。二是以“大部制”调动片区人力助推发展。根据片区具体发展情况,在不削弱非中心镇管理服务功能的前提下,经片区党委批准后,逐步统筹使用片区内其他乡镇编制人员,着力促进片区内人才流动,为片区强化乡村振兴功能提供机构编制和工作力量保障。三是以“简约化”释放基层活力开拓创新。片区党委按照“1+X”模式,除秘书组为必设外,由各片区结合实际,设立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组,负责片区特色的专项工作推进。并鼓励各片区围绕乡村振兴,结合片区发展特点,在中心镇探索设置“片区特色产业发展部”,做到既突出乡镇的鲜明特色,又体现片区一体化发展的协作联动、优势互补,助推乡村振兴。
“自下而上”自发探索,激活基层智慧创新创业。在什邡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片区党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结合基层实际工作经验,逐渐探索出了多个实现组织建设、集体经济、治理效能量质双升的、具备自身地域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模式。一是构建产业党建联盟。马井镇党委在片区党委指导下,协调镇域内万兴、双堰、金牛等5个村(社区)党支部共建蔬菜产业党建联盟,并拟定运行机制。抽调精兵强将10余人,组建工作专班,负责联盟日常事务运转,每半月进行工作会商,季度进行工作盘点。以蔬菜产业党建联盟为纽带,建成蔬菜产业党建联建大平台。目前,产业党建联盟统筹耕地面积约1.5万亩,常年种植蔬菜面积约2.2万亩(含复种),产量约9万吨,产值约1.05亿元。二是探索“党建+众筹”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蓥华镇石门村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和村组干部、党员骨干、村民代表带头“一引三带”作用,发动村民成立“石门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以“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为主线,打造“神瀑沟风景区产业园”“竹笋扶贫产业园”“猕猴桃产业园”三大产业园。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商定构建“4321”利益链接分配机制。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到1万余元以上。三是构建“一联三建”治理模式。师古镇红豆村通过党建联盟,建产业园区、建文化福地、建平安家园,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推行党建“五联工作法”,与党建联盟村联“两新”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交流同学共促。按照“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思路,依托千年红豆树、雪茄烟叶等特色产业,打造农旅融合产业,实现集体经济收入倍增。充分挖掘红豆文化、川西婚俗文化等,打造爱情文化民俗体验馆,推进智能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建设综治中心,开展村民自治形成“一墙一榜一约”机制,全面塑造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