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抓建设国家职业教育高地这一重大机遇,成都市新津区创新实施产教融合“五大工程”,着力推动技能人才供需匹配、产业人才资源协同开发。
实施“引育机构矩阵成型”工程。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招引58同城、四川坤驰等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9家,集聚东软教育、新华教育、中国农大四川产研院、斯维登等职教资源11家,着力推动以培引才、以培引产。设立“东软西南区数字工场”,打造“定制培养+集中训练+顶岗实习+人才输出”人才生态链,拟每年线上线下输出数字经济人才1.5万人以上。
实施“职业教育培优赋能”工程。聚焦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大力支持在津职业院校申报“双高计划”,构建职高与高职“3+2”、职高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3+4”、高职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3+2”对口贯通培养模式,奖励并兑现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升格为本科学校扶持资金500万元,引导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链接省网信办共建互联网大学。
实施“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工程。聚焦打造“产、教、城”融合园区,推动产业功能区与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头部企业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园区,打造成职·橙汁创业街、校区社区共享艺术空间等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0余个。实施“金蓝(绿)领”定制化 培育,分层分类培训300余人次,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需求无缝链接。
实施“校企联动共育共享”工程。聚焦创新“政行企校”合作模式,构建“中职+高职+本科+企业”联育体系,引导职业院校、企业联盟、产业功能区共建“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示范基地14个。协同推进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完美世界、华策影视等企业共育数字创意人才800余人,链接安睿智达、新筑股份、蓝城农旅等企业共育智能软件应用、现代乡村智慧管家。
实施“技能提升以岗择人”工程。聚焦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共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9个,以“按需定制”培育“匠造未来”后备人才371人,逐步由“以帽取人”转为“以岗择人”。近年来,累计评选“新津工匠”222人,奖励并兑现技能大师工作室、新津工匠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