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画油画的马世明。
马世明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川新闻网德阳9月4日讯(记者 周鸿 摄影报道)“我现在画的画,里面的内容,在20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现年67岁的马世明是广汉市南丰镇元盛村的村民。他从小喜欢画画,从以前的牛耕田到现在的农田里的机械化操作。围绕着农村题材,在他的画笔下,他画出了几十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既要反映时代”
“又要经得起时代考验”
在马世明的卧室里,除了床,便是画。10余平米的房间,各种画就占去了大部分的空间。从小他便开始自学画,到现在已经数十年,画画成为了他最大的爱好,更是事业。
而最近,他也一直都在忙着画展的事。在这个月,他即将在广汉市区展出他创作了40余年的版画。为此,他已经为这个画展准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并出了画册。
“我选出了108件作品参加展览和出版。”马世明翻着画册,画的内容有砖厂搬砖、鱼塘网鱼、田野打谷、栽秧子等,全部都是反映农村生活的题材。“画画既要反映当下的时代特征,又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任何时候都能拿的出来。”
四川新闻网记者看到,这些画的内容虽然反映的都是农村生活,但是却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耕田,马世明画过牛耕田,但是后来又出现机器耕田;当收割稻谷的时候,以前是人工,而后来则是收割机……从他的画里看到了农村的发展变化。
“我现在画的内容,在20年前,根本是不敢想象的。”马世明指着正在完成的一幅画,里面一辆小汽车停在门口的树下,一名村民坐在板凳上乘凉。“社会发展了,画里的内容也变了。”
因画画被看重参军
部队里创造出处女作
两鬓斑白、后背微躬,本是穿着长裤却卷起了裤脚到大腿。谁能想到,在朴实的外表下,这位农民却是一名老“画家”。马世明喜欢画画,源于他的母亲。
“我的妈妈就喜欢刺绣,她绣出来的东西很好看。而我不会绣,所以就画。”由于社会原因,马世明的妈妈并不想让他去学画。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于是,喜欢画画的马世明背着母亲学画。
到了20岁左右,马世明已经是当地的宣传主力,公社上的宣传栏刊头都由马世明来画。1972年,恰逢部队来到他们村招兵,一名负责人看中了马世明的本领,希望他参军。不过,一想到自己人矮又瘦,马世明没什么信心。
在部队招兵负责人的鼓励下,马世明还是鼓起勇气参加了体检,结果顺利通过。来到新疆,马世明进入部队的美术培训班,开始较为系统的学习绘画,而这也是他第一次跟着老师学习。其中一位老师就是叶毓中,后来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副院长。
“叶老师辅导了我好几年,我的第一幅处女作就是在叶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马世明说,当时培训班招了18名学员,最终他的画作成功选中。为了完成这幅画中的大炮内容,他在零下20多度的室外,花了两个多小时计算出比例。后来经过数次的草图,然后再绘画,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
马世明制作汉州版画。
借鉴汉像砖
创作出汉州版画
“在木板上画出线条,然后刻出来上色,再用纸拓印,一幅汉州版画就完成了。”马世明向四川新闻网记者介绍汉州版画的制作。而汉州版画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当地出土的汉像砖。
1978年,马世明转业回到广汉进入了农业局从事地图绘制工作。两年后,又去了文化馆,没多久又被派去文化馆下属的茶馆上班。这让他有了绘画的地方。1982年,马世明又被派回了家里,在南丰当文化馆的馆长,一面卖茶,一面搞些文艺演出等节目。也就是这时,汉州版画的前身开始了起步。
“当时有文化馆老师来我们这里辅导,就建议我们做版画。”马世明说,找一些木版,然后在上面画画,然后再用纸拓印。后来,又结合当地的出土的汉像砖,然后就做成了今天的版画。不过,当时名字还叫做南丰农民版画,直到2013年才改为汉州版画。
如今,马世明正在准备汉州版画展览,预计下个月就将与大家见面。马世明介绍,这次展出的版画共有108幅,时间跨度有40余年,内容都是以农村素材为主,有砖厂搬砖、鱼塘网鱼、田野打谷、栽秧子、养鸡、放牛等农村活事。
“这些都是我在农村的生活所见。”马世明说,农忙的时候在家干活,农闲的时候就约上喜欢绘画的朋友出去画画,这几年去过了什邡、中江、金堂、三台等不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