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其他
非遗保护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专访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
2017-06-11 12:43来源:四川党建网
文/图  四川党建全媒体记者 陈晖

作为国际非遗节的重要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际论坛已连续举办了五届。论坛先后通过了《成都宣言》《成都共识》和《成都展望》等重要文件,积极促进国际社会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智慧和共识。6月10日下午举办的第六届成都非遗节国际论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与保护实践”为主题,与会嘉宾充分对话、交流,分享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念、经验和成果。期间,记者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独家专访了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论坛上演讲


记者:本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已经是第六届了,请您对非遗节做个评价?

项兆伦:我们将本次主题确定为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意在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专门安排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展,对公约的诞生和发展,对中国政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和重大举措作了全面回顾,这期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活动,将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进了成都市的社区,让居民们在家门口接触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魅力。总体来看,一届又一届的非遗节展现了非遗保护的实践和成果,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验交流,推动了理念的深化,政策和措施的完善。


项兆伦(左二)与成都社区居民一起观看非物质文化项目展演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和传统工艺技艺比赛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中国政府尊重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传承者的创造性表达权利,关注遗产的传承能给他们带来经济的收益和生活的改善。我们非常欢迎各界朋友和嘉宾参加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把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办成促进对话、交流和合作,分享理念、经验、成果的交流互鉴平台。

记者:在全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保护本国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形势下,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最根本的着力点是什么?

项兆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展开的,在这种原因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面临遭受冲击的现实威胁,也面临承上启下的历史机遇,中国政府把环境变化、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作为政策制定的优先方向。

我们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中国政府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得到有效保护,一是实践活动是否持续并富有活力。二是基本的实践方式,比如手工技艺对于某些传统工艺的项目,是否得到保持。三是基本的文化内涵是否得到尊重。四是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扬。五是相关的社区、群体和传承人的保护,传承以及再创造的权力是否得到尊重。六是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我们从这六个方面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是得到了有效保护。

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群体和个人既是传承者,也是实践者,更是创造者,他们是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力量。他们的主体地位贯穿遗产的认定、保护和传承的始终,这些社区、群体和个人,在行使保护、传承和发展权利的过程中,应当享有创造性表达的权利、学习的权利、获得收益的权利。尊重持有者和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支持他们,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原则。


项兆伦(左三)和社区居民表演者合影


同时,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回归社区,回归生活,使其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理念。帮助传承人群获得和增强传承能力,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国家级非遗项目哈萨克舞蹈进入社区展演


去年,政府将给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补助经费由每人每年1万元人民币提高为两万元人民币,不少地方也加强了补助。2009年以来,支持各地建设了300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馆和11000多处传习中心,命名了100多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了153个保护利用设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又规划了259个建设任务,依托这些展示馆、中心基地开展展示传习活动,有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升了公众的关注热情和参与感,这些传承实践跟各地丰富多彩的活动一起,日益成为社区文化的风情。


项兆伦(左二)了解社区文化阵地建设


保护各民族的文化遗产,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兴盛是现代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愿意加强与世界各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传统友谊和务实合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编辑:蒲芸茜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