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其他
“散打”川话
2016-06-22 09:56来源:四川党建网
四川党建全媒体记者 彭纳

“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儿骑白马,白马跳得高,胖娃儿耍关刀,关刀耍得圆,胖娃儿滚铜圆,铜圆滚得远,胖娃儿跟倒撵,撵又撵不上,白白跑一趟……”曾经外婆口中哄我们入睡的童谣,最近被改编成了一首川普版“神曲”,随着两只熊猫宝宝奶声奶气地唱词,四川各处风景名胜一一展现。这首创意版《胖娃儿上成都》一经推出,就快速登上微博热搜榜,受到网友们热议的不仅有歌曲的创意,还有自带几分逗的川话。

从古蜀有人类活动记录以来,四川这片土地就一直生机勃勃,这片土地因其特有的历史背景,孕育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文化。而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不仅有博物馆玻璃后的艺术品,它还历经变迁幻化成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最为依赖的沟通方式——语言。

在四川,除了“基础版”的成都话以外,还有错综复杂、发音各异的各地方言。据专家研究,由于蜀地居民多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居处呈块状分布,相对集中地保留了原迁出地的方言,因此,隔河音异、隔山词殊的案例在川话里面是举不胜举。据传,在一个名为群力村的荒河坝上,有一座老院子,院儿里住有游、杨、韩三家人。其中游姓为广汉人,最早居于此院;而杨、韩二姓为彭州人,是后来迁进来的。外人进院儿找人,从来不用担心找错人。这其中玄妙就在一个“吃”字,广汉游姓人说“吃”,而彭州杨、韩二姓人则说“吃儿”。一边保留了入声,一边却没有入声。所以外人一听发音,就能够判断出这家人姓何名谁。

方言不仅是一个人从何地而出的“身份”象征,其还带来了四川语言的丰富性,比如蛇的叫法,在四川发言里,就有“梭老二、梭梭儿、老梭、梭二爷、梭针子、梭匠、干黄鳝、长客、长居士”等十余种。

方言的多样性造就了川话的风趣、幽默、霸道,让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有一种带劲儿感,这在当年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体现得淋漓尽致。姜文本人也曾表示,他最为满意的就是川话版的《让子弹飞》。“四川方言有前景”,香港导演王晶也对川话情有独钟,10年前,因为电影《血战到底》他与四川话结下不解之缘。随后,在他执导的电影《澳门风云》中,他也大胆使用四川方言。他坦言:“我对四川方言,对四川的确有好感。因为电影宣传,我多次来四川。”日前,他又集结了廖健、闵天浩、钟燕平、林晓东等一票四川演员,拍一部地道的川话电影《以为是老大》。

川话在“墙外开花”,然而,在我们身边,却出现了越来越多听着四川话,念着普通话成长的新一代。也出现了越来越多普通话发音的四川话。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川话的逐渐消失?我们应该在保护方言上做些什么?本期,我们也专门请到了四川师范大学黄尚军教授,在他带领我们领略川话魅力的同时,也一起探究川话保护这一话题。

方言的传承之需

黄尚军

四川方言属于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巨大的“金矿”,词汇丰富多彩,语音复杂多变,不仅表现了蜀地人民奇特的想像力和丰富的民俗生活画卷,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蜀文化的博大精深。四川方言打着深深的古蜀历史文化的烙印。

方言之魅

蜀地部分古老的民俗虽然在生活中消失了,但仍保留在方言中,如“打牙祭、吃欺头、吃两头望、打丧火、挂挂钱”等。又如称“舅子”为“偷碗的、多吃三碗菜的、吃双膀的、坐上八位儿的、老弯、弯子、弯弯、拉不伸、打不伸、弯儿疙”等,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多姿多彩的四川民俗。

四川方言词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就同一个词语而言,各地说法不一。如邛崃市称鹅为“鸭子们哥”,洪雅县称为“嘎嘎”,江油市称为“大鸭子”,南充市称为“二拐拐”,成都市称为“水案板、两边摆”,渠县称为“长颈项”,重庆市称为“威威”。蒲江县称弟弟、妹妹为“乖”,称某个人为“一个门”,称厨房为“灶门间”、寝室为“床门间”,称厕所为“东池、松活堂、轻松池、逍遥楼”。“不知道”的成都话是“不晓得”,双流县说“找不倒”,宜宾市说“清不倒”,中江县说“晓不得”,开江县、巴中市说“摸不倒”;会理县说“认不倒”;北川县说“弄不清火”。

保护之需

随着国际、国内交流和人员流动的频繁,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地方本土语言的使用环境逐渐丢失,逐渐被人们视为“土”的标志。许多年轻人都觉得说自己的地方语言很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重视保护和用心传承四川方言。具体说来,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地域人群的心理认同是方言得以传承的基础。目前,诸多方言之所以成为必须呼吁保护的对象,原因便在于使用它的年轻一代在现代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心理上开始排斥方言土语。如果追溯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地域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传承四川方言最根本的措施应在于发展四川地域经济。

其次,扩大方言的交流空间。参照上海、杭州、香港等地的做法和经验,利用影视、广播、报刊、曲艺节目等手段是传承重要的方式。四川方言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抓壮丁》《傻儿师长》《王保长》以及《山城棒棒军》《让子弹飞》《猫和老鼠》等影视剧播出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加深了四川方言在外地人心中的印象。

再次,鼓励地方性文学作品的创作。在这方面,著名川籍作家李劼人、艾芜、沙汀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作品,不仅使用了大量四川官话,而且穿插了诸多四川民俗的场景,使得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所呈现的社会背景更加真实。

四川方言作为四川地域文化和四川地域人群特征的重要体现和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特性和宝贵的价值,一旦消失,将是中华语言文化宝库和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损失。中华文化多样基因传承并发扬光大,以及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显然离不开四川方言乃至全国各地方言的传承与保护。当然,我们在肯定方言价值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普通话作为一门具有更广泛的交际性语言被提倡是必要的,传承与保护四川方言,与大力推广普通话是并不矛盾的。(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系四川省语言学会理事)

编辑:黄薇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