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二十年来全国戏剧、电影文艺战线的许多校友称江安是“中国戏剧家的摇篮”、“中国现代戏剧的圣地”。如全国剧协副主席刘厚生、上海歌剧院院长李世仪、党委书记丹敏、上海青年话剧院著名导演伍黎、上海戏剧学校教授徐里、著名导演谢晋等各届校友近200人先后纷纷来江安寻旧,称呼江安是他(她)们的第二故乡。曹禺说:“我们喝过江安的水,吃过江安的粮,永远忘不了江安人民对我们的哺育。”
文/图 四川党建全媒体记者 陈晖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始称国立戏剧学校,1935年10月18日创建于南京薛家巷,1937年抗日烽火中疏散长沙,1938年春转迁重庆,1939年4月疏散迁徒于江安,在江安办学六年,并于1940年6月升格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直到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6月迁回重庆北碚,1946年夏复原迁南京。解放后与延安鲁艺合并组成中央戏剧学院,是现今中央戏剧学校前身之一。
陈列馆外景
江安国立剧专一直由中国近代话剧运动奠基人之一,著名戏剧教育家余上沅先生担任校长,余上沅又聘戏剧大师曹禺、应云卫、应尚能等担任教务主任,聘洪深、杨村彬、焦菊隐、黄佐临、吴祖光、陈白尘、张定和、陈治策、马彦祥、贺孟斧、陈瘦竹、吴晓邦、刘静沅……等为专职教师,同时还聘社会名流及艺术界知名人士梁实秋、徐悲鸿、程砚秋、田汉、梅兰芳、赵元任、宗白华、潘光旦等为客座教师。
余上沅校长塑像
国立剧专于1939年4月8日迁来江安,1945年7月离去,这段时间是剧专14年办学历史中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是其发展史上最艰难,最关键的黄金时期,是师生创作和演出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剧专培养人才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校生活最丰富的时期。
剧专在教学上名师荟萃,可说是黄金时代,如曹禺、洪深、焦菊隐、吴祖光、黄佐临、张骏祥、章泯等;演出上,从莎士比亚经典之作到学生习作剧稿,古今中外,八方汇聚;学生运动时起时伏,充满了青年的抗战爱国热情。生活上是艰辛的,吃“八宝饭”(米中含有泥头、谷子、稗子、碎石、老鼠屎等),喝的是豆芽清汤—十几根豆芽煮的一大木桶汤,校友们嬉称如果要在汤里夹到一根豆芽,需十分高超的技术才行,点桐油灯。
由于设备简陋,全校只有唯一一台钢琴,许多同学为了学好音乐常常晚上练琴,校友周牧回忆,一位女同学有一次晚上练琴很晚了,由于太疲倦而伏在琴上睡着了,将油灯打倒烧坏了琴键,她急得直哭而饭也吃不下去。
国立戏专旧址
而电影大师谢晋在江安读书时期,每天上课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排练场上。每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到江安老城墙时,剧专的学子们纷纷来到城墙上、操场边,练声、练功、练琴,书声、音乐声、练功声弥漫于小小的剧专文庙校园里,给人以充满希望、理想和宁静而神圣的感觉。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复杂,生活艰辛的条件下,整个学校仍是弦歌之声不绝,读书风气很盛。当今中国戏剧、电影、文学艺术界许多名家大师,都曾在江安生活学习多年,江安成为了剧专师生的感情圣地,心灵的家园。
剧专在江安的六年中,结合戏剧教学,先后公演了《凤凰城》、《正气歌》、《岳飞》、《流亡三步曲》、《雷雨》、《日出》、《北京人》、《蜕变》、《家》、《塞上风云》、《清官外史》、《哈姆雷特》、《伪君子》、《野鸭》等中外有名话剧、歌剧以及街头剧、杂技、木偶戏200多个剧目,其中《哈姆雷特》、《家》、《北京人》、《蜕变》等是在我国首次上演。
为配合抗日宣传,还举办了二期抗战戏剧短训班,给江安播下了戏剧艺术种子,启迪了民智,开拓了视野。提高江安人民的艺术欣赏水平。剧专的多数师生(其中在江安学习和生活过的师生占总数的64%)都在江安学习和工作过,并与勤劳淳朴的江安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曹禺夫妇在江安
戏剧大师曹禺的《北京人》、《蜕变》、《正在想》、《三人行》的创作和《家》的改编的构思都是在江安剧专主持教务工作的繁忙中写出的,其中《北京人》、《蜕变》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原型,是戏剧大师曹禺在江安时,通过到茶馆、酒肆等深入生活搜集而来的。为了写好《北京人》,戏剧大师曹禺在江安除上课排演外,大部分时间在构思创作剧本,有一次他从居住的东街走到学校,由于路上突然想出来一个情节而深陷其中,不知不觉其头碰到一根路边木桩血流满面,而其浑然不知,但他却向这根木桩鞠了一躬表示歉意,来到学校上课时,通过学生们才发现自己流血了。另有一次其夫人郑秀叫他洗澡,在澡房里,曹禺深深陷入剧本创作之中,为了应付夫人的催促,他用手在水里划出响声,夫人以为他已洗澡,一个小时以后,当她打开门看到曹禺在浴盆边专心致志的看书,其夫人又气又无奈。一九四零年—一九四一年初,曹禺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日以继夜地创作,终于在江安完成了《北京人》。此剧是他认为所创作的剧本中最好的,渗透了他全部的爱和恨,而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又如老师吴祖光的《正气歌》、杨村彬的《清宫外史》、沈尉德的《民族女杰》等都是在江安剧专执教中写出和排演的。
近二十年来全国戏剧、电影文艺战线的许多校友称江安是“中国戏剧家的摇篮”、“中国现代戏剧的圣地”。他们不顾年高路遥,多次到江安访问,到文庙寻踪觅迹。如老师著名剧作家吴祖光、杨村彬、王元美、肖锡荃、沙梅等他们均是年近八十,满头白发之际,重访江安。学生中如全国剧协副主席刘厚生、湖北文联主席骆文、辽宁文联主席闻攻、上海歌剧院院长李世仪、党委书记丹敏、上海青年话剧院著名导演伍黎(眼已失明,仍由爱人陪伴来江安)、上海戏剧学校教授徐里、著名导演谢晋、南京著名导演严恭、关世楠、浙江的王媛、石港。北京的吕恩、胡浩、陈永祥、朱平康(原文化部办公厅主任)等等各届校友近200人先后纷纷来江安寻旧,称呼江安是他(她)们的第二故乡,他(她)们是在江安父老的哺育下成长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六年——不过是流逝的一瞬间,但是在江安人民的心中,在当年生活在江安的剧专师生的心中,却留下了一段永远难忘的美好回忆。原剧专旧址199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2010年成为中央戏剧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四川省委、省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开馆以来,先后已接待国内外人士10万多人,其间,有近400余名剧专师生前后重访江安,中央戏剧学院领导和部分师生先后到江安剧专旧址‘朝圣’。部分法国、日本及台湾学者和其他人士先后造访江安剧专旧址。”馆长张毅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