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其他
盐都献金甲天下——1944年自贡市节约献金救国运动追记
2015-08-05 09:38来源:四川党建网
陈茂君

1944年6月26日,冯玉祥将军第二次到自贡市倡导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经过一个月的发动,仅22万人口的自贡市节约献金救国捐款达1.2亿元(法币),人均约600元,创下了全国城市节约献金救国捐款之最。当时重庆人口达百万,捐款金额却只有自贡的三分之二。盐商王德谦个人捐款1500万元、余述怀个人捐款1000万元,个人献金数目居全国之首。王德谦、余述怀由此获得国民党中央颁发的四等星勋章,蒋介石还在重庆接见了余述怀,王德谦称病没有前往。

珍贵的旧闻

增产赶运带来了自贡盐业的大发展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沿海盐场大部分沦陷,产销出现严重缺口,原先由海盐济销的正值抗日前线的湘鄂军民,处于淡食之苦,甚至影响到整个抗战的进程。1938年3月,国民政府下令川盐增产赶运,并明确指出,增产赶运,首先从自贡盐场开始。

在国民政府大量优惠政策支持,川康盐务局积极谋划组织,盐商、盐工努力工作下,1939年,自贡盐场盐产量就由1938年的3278874担增加到4658399担,增长了42%,占到川盐产量的55.1%、全国产盐的20.6%,在全国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8年抗战期间,自贡盐场年产量维持在480万担,共产食盐192万吨,保证了国民政府管辖区约2亿人口中四分之一人口的川、黔、滇、康、陕、甘、湘、鄂等省五千万军民的食盐供应。整个抗战期间,自贡盐场上缴盐税20.97亿元,约占全国盐税的四分之一。这些税钱可以发27个标准陆军师一年的军饷,若购买黄谷,可供270万军队一年的军粮。于是,“自贡市……在国防经济上却站在第一等的地位。”(见《冯玉祥1944年7月22日给爱国朋友的第十二封信》) 

1944年6月26日上午9时半,冯玉祥将军一行从内江来到自贡市,开展第二次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到7月31日晨冯玉祥将军离开自贡,经富顺县返回重庆,历时35天。冯玉祥将军认为,虽然战时重税繁捐,但自贡市有钱人还是不少的,内江就如此。所以这次来自贡,冯玉祥将军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自贡的盐商及各井灶大户,能以国家民族为重,捐献巨款,以渡抗日难关。最好先劝说一二大户带头捐巨款以带动其他,如东场之王德谦、西场之余述怀,就可以每人拿出一千万元。王德谦、余述怀是盐商中的最大独资者。

自贡是个因盐成邑、因盐设镇、因盐设市的城市,其盐业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章帝(76—88年)时期,为中国和四川的主要井盐产场,其盐业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章帝(76—88年)时期。自十九世纪中叶因“川盐济楚”走向鼎盛,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手工业工场和四川井盐生产中心,年产值约4940万美元,“富庶甲于蜀中”。抗战时期,自贡地区的高产黄卤井年均利润6000两白银、黑卤井则达到14000两白银,高者可达50000两白银以上,一年左右就可收回凿井成本。用天然气烧锅制盐100口者,年利润可达2—3万两白银。几十年来,自贡盐商聚敛了大量财富,个个家产丰厚,人人腰缠万贯。

自贡人又极富爱国热情,1942年,自贡盐场职工就响应《新华日报》发出的“献机运动”倡议,捐款献出了“盐工号”和“盐船号”两架飞机,青年、学生捐款献出了“青年号”飞机一架。1943年第一次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又捐出208万元。因此说,冯玉祥将军叫王德谦、余述怀这两位大盐商每人先捐出1000万元,是有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的。

盐商余述怀

蒋介石为余述怀巨额献金奖励的别克轿车(1944年)

王德谦献金1500万、余述怀献金1000万元

王德谦、余述怀得知此事,心中一颤,一时不知如何办才好。

王、余二人都清楚,如果日本侵略者打进了四川,占领了自贡,自己成了亡国奴,天大的家产都会化为乌有。捐款,捐一大笔款如三四百万元,我们自会毫不犹豫,若捐1000万,就会影响盐场资金周转呀。但若不捐,又肯定会得罪地方政府和盐务局,那以后诸多事情也不好办。

余述怀的儿子余厚钦、贡井盐场产炭花灶盐业工会主席胡少权、西场黑卤井公会文牍黄直宗,则主张余述怀捐1000万元。他们劝余述怀说,捐献1000万元不仅是为抗日救国出力,个人亦可获得爱国美名,而且可以由此取得政府和主管机关的重视与扶持,利于整个盐场的发展。至于捐了会影响盐场资金周转,可叫盐务局借垫代缴,以后在每月应得盐价中扣还,缓解压力。

市政府、盐务局见余述怀答应捐1000万,心上石头一下落了地,当然立即答应余述怀的请求。余述怀捐1000万元后,冯玉祥将军偕夫人、儿子在市长刘仁庵陪同下,去大安寨拜访已十多年不见宾客的巨绅王德谦。中午,王德谦以豆花、回锅肉简单筵席招待冯玉祥将军。冯玉祥将军对此则赞不绝口,恭维王德谦道:“我见为富不仁者多矣,未若君富而能仁,里人美之。可得闻否?”这恭维恰到好处,一下就触到了王德谦的得意之事。

于是,王德谦有些得意地说:“我每年腊月均以白米千石,分等施孤济贫;我食鱼不忍食活者;我婶母嫁女与罗翰林之子时,金钟银碗,火井数十眼、水租一千多石、公馆一座,我认为积德贵不奢。素闻将军重俭,我也食不重肉。”冯玉祥将军由衷赞叹道:“君诚仁人也,富而好俭,且富而积善。”得到冯玉祥将军的夸奖,王德谦非常激动。

冯玉祥将军端起酒杯从座上站起来,慷慨说道:“君能以人饥己饥之心待乡人,盖不以弦高自视,救一国之急、救国士之心否?君不忍食鱼之死,盖能忍千万将士之浴血奋战而不为之输将乎?君能俭以积德,玉祥认为必能以民族为怀,为延续国脉民命而仗义也。”

一席话唤起王德谦的爱国之心、仁爱之心,王德谦热血沸腾,铿锵说道:“余(述怀)某出一千万,我出一千万之外,再以食盐五百万赠之。”冯玉祥一仰脖子,一杯酒干了,以表谢意。随即离席,在备好的四尺宣上酣畅淋漓地大书“今日弦高”四字,赠予王德谦。

冯玉祥将军主持献金大会

小贩、家庭妇女、难童、囚徒、乞丐都踊跃捐款

自贡人民的节约献金,不但盐商、职员、盐工、公务员踊跃捐款,连平凡且贫穷的小贩、囚犯、难童、孤儿、劳工也将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积极捐献,甚是感人。流浪到自贡以修理钢笔为生的杨春祥,在自己生活本就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将自己的所有积蓄1135元全部捐献出来,支援前方的抗战。

乞丐是靠乞讨为生的极贫者,尤其是高龄乞丐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但77岁高龄的乞丐廖德福,投书自贡市献金分会并附上自己仅有的297元钱。

监狱的囚犯也节食献金。内井警备司令部看守所的犯人绝食献金,共得现金10500元,同时还进行个人献金,收到了4150元,总共捐献了14650元。市军事人犯看守所的囚犯在所长的发动下,全体绝食一天,将所节省的粮食变卖后得款4000余元,加上囚犯的捐献,献金总数达到了21000余元。

自贡人陈烈林,原是45师135旅副旅长,于1938年在潼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壮烈牺牲。陈烈林牺牲后,其妻罗洁林生活十分清苦。虽然家境贫困,但罗洁林却深明大义,将自己一个重三钱多的结婚戒指捐献了出来。同为抗属的三圣桥宝元甜食店主人王淑媛老太太,在“七七”这一天举行义卖,将卖面包所得的5000元钱全部捐献给了市献金分会。

普通盐工刘彦臣之妻夏氏,每天下午在新桥头第四号铺侧摆凉粉摊,以卖凉粉为业,每日可获利70余元,夏氏决定将每日所获利的一多半捐献出来,即每天捐献40元,但又觉得卖凉粉得来的钱太过零碎,于是将其积攒下来的2000元整数捐出。
其数虽微,但作为生活贫寒的普通百姓,能够有此义举,与那些富商巨贾比起来一点也不逊色。

冯玉祥关于自贡献金的部分手稿(1944年)

巨大的献金数字是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产生的

国民政府退守内地坚持抗战后,日军对大西南缺乏地面攻击能力,遂令陆海航空兵联合实施对大西南“战略、政略中枢”的大轰炸,实施日本战史所称的“百一号作战”计划(1938年12月26日——1940年5—9月)、1941年7月开始的“百二号作战”计划——针对自贡盐场的“盐遮断”轰炸计划。日机对自贡盐场实施了7批次474架次轰炸,共投下炸弹、燃烧弹1544枚,炸死365人,炸伤622人,造成财产损失1.24亿元。

面对日军“盐遮断”的狂轰滥炸,我们的盐工并没有屈服,没有退缩。当空袭警报响起时,在生产岗位上的盐工“才扎灭炉火,覆盖井口,进入附近掩体,而在熬盐岗位,即使轰炸之时也不熄火,坚持煎盐”。日机一走,自贡民众就全体自发抢救伤员,修补房屋,清扫环境,恢复生产。即使是日军“盐遮断”狂轰滥炸的1941年,自贡盐场盐产量仍比上年增加8万但。日军不得不承认,“由切断盐的补给而酿成厌战气氛,依靠航空歼灭战压迫重庆政权的抗战意志”的企图,失败了。

除了冒着日机的狂轰滥炸加紧增产赶运外,“盐商的困难是成本高涨,原料缺乏(如钢绳),而盐的价格受着严格的管制,常常不敷成本,缺乏资金,往往不得不以高利去借贷。盐工的困难是除了自己的伙食以外,每人每月工资仅二千余元,只够买一老斗米,即以一家三口计算,也不够维持最低的生活。”(见《冯玉祥1944年7月22日给爱国朋友的第十二封信》) 
   
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自贡人民为民族解放竭尽了全力,奉献了忠诚,建立了殊荣,盐都献金甲天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忠诚和贡献,自贡人民的思想境界也在这种忠诚和贡献中得到升华。

主要参考资料:
1、《新运日报》、《自贡新闻》《川中晨报》1948年6—8月;
2、1944年《自贡市献金分会纪念专刊》;
3、胡少权:《冯玉祥将军莅自贡盐场“国难献金“纪实》;
4、家沛:《冯玉祥将军在自贡》;
5、王大贤:《冯玉祥智激王德谦》1989年2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7、徐勇:《日军对自贡井盐基地的轰炸与中国的防御》,《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一期。

编辑:夏若云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