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城市
成都市锦江区:“四轮驱动”跑出“校院企地”党建共建加速度
2025-07-15 09:18来源:四川党建网

近年来,成都市锦江区结合区域特点,整合辖区资源,创新“组织联建、队伍联用、产才联动、治理联盟”四轮驱动机制,推动狮子山街道“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形成区域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互促共进新路径。

组织联建促协同,构建全域党建“共同体”。一是资源整合“一盘棋”。与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8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党建、科研、人才“三位一体”合作框架,通过“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双对接机制,开展合作事项30余项,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二是体系健全“一张网”。建立“1+8+N”联建体系,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联合8家共建单位,辐射带动56家企业、12家社会组织,形成全域覆盖、纵横联动的党建网络,实现组织覆盖与治理效能双提升。三是交流互动“常态化”。建立联席会商制度,累计召开党建联席会8次,联合开展主题党日、红色研学课堂等活动10场,有效促进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队伍联用增活力,打造教育服务“新矩阵”。一是理论宣讲“分众化”。联合高校、企业专家、居民等组建党史宣讲团、狮享讲解团等6支特色队伍,走进公园街区、社区院落、楼宇企业开展多场景、高水平理论宣讲、政策解读等46场,覆盖党员群众1.2万人次。二是特色课堂“系列化”。创新开设“狮享讲堂”,邀请行业专家、青年干部等周期性、长期性授课20余场,形成“周周有讲座、月月有精品”的常态化教育机制,覆盖基层党员5000余人次。三是数字赋能“沉浸式”。依托菱窠“爱国奉献”主题公园及李劼人故居纪念馆场景,开发《菱窠传家录》沉浸式思政微课堂,联合四川师范大学、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备忘录单位进行常态化课堂运营,用好“家门口”教育阵地。

产才联动助发展,激活创新发展“强引擎”。一是平台建设“立体化”。联合四川师范大学科技园共建“狮享智创人才服务站”,打造“五区一厅”功能空间,涵盖“狮享直播间”“科创岛台”等特色载体,引进12个创新团队,促成技术转化项目7个。二是服务机制“精准化”。构建“1+X+N”人才服务机制,整合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推出“狮享资源清单”“狮享人才超市”等特色服务,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创业、职业培训等N项精准服务,实现人才服务全域覆盖。三是项目落地“实效化”。建立“三张清单”项目管理机制,“清单式”推动7个项目落地,涵盖城市更新、人才服务、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直接受益群众超8000人,推动校地合作走深走实,实现发展共赢。

治理联盟聚合力,绘就共建共治“同心圆”。一是网格治理“精细化”。深化“党建+网格”模式,组建“高校导师+企业骨干+社区达人”智囊团,解决环境治理、交通疏导等23项民生痛点,实现治理效能与民生满意度“双提升”。二是阵地服务“暖心化”。依托四川师范大学“校友之家”打造流动党员红色驿站,推出“组织托管+精准服务”双机制,累计为流动党员提供就学就业、政策咨询等特色服务450人次,实现“组织不断线、服务零距离”。三是志愿服务“品牌化”。成立“小狮妹”校院企地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文明劝导、社区美化等志愿活动300余场次,服务时长超1万小时,惠及辖区群众2.3万余人次,构建起“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校企联动”共建共享新格局。

(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组织部 杨丰)

编辑:陈建佳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