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征宇
我是西华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莫征宇,在欧洲求学的六年间目睹了众多乡村与城市无缝连接的美好场景。
2023年7月,回国不久的我主动申请加入驻村帮扶工作。行前我对母亲说:“我希望欧洲美丽乡村场景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呈现,让帮扶的农村在乡村振兴时代潮流中焕发生机。”
破局:用镜头语言叩开振兴之门
怀揣梦想,我来到阆中市江南街道田公社区。原以为“社区”会是整洁的村道、热闹的商铺和悠闲的村民,但实际看到的农村社区是坑洼不平的狭窄土路,无人看守的店铺和紧闭的房门,夜晚村里只有犬吠和虫鸣。
要改变田公社区的现状关键在于打破困局,我决定利用专业技能,用镜头为乡村发展寻找新机遇。
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将镜头对准田公社区钟山村佘家沟1000余亩的李子产业园,镜头带来的流量与关注,为封闭的社区积攒了人气与商机,也为后续校地合作、产业升级搭建起桥梁。2024年3月,校地联合举办的“田公社区第五届李花菜花节”活动,吸引游客超万人次,带动产业园产值突破300万元,让百年李树真正成为“致富树”。
田公社区佘家沟春日风光
2024年10月17日入户时,一位老人 “30 多年没看过电影” 的感叹,触动了我的心。于是和工作队同事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每晚带着4K放映机,扛着100英寸的投影幕布,骑着“小电瓶”跑遍社区13个社,16.8平方公里的土地。当放映防诈电影《孤注一掷》时,玉清村八旬田爷爷把“不要图相因”五个字写在随身携带的烟盒上;放映消防安全电影《烈火男儿之超级英雄》时,二龙宫村的李大叔高兴地说:“看电影比看宣传册来得直接”;放映移风易俗电影《今年过年就结婚》时,当看到剧中人物开出的“天价彩礼”时,钟山村的许阿姨连连摇着头说:“只要年轻人幸福就好,婚姻又不是买卖”。就这样,一部部电影在乡村的夜空下放映,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欢乐,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田公社区坝坝电影之夜
守护:真心的温度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始终坚持用脚步丈量土地,以真心回应期盼。
2024年8月,在走访田公社区二龙宫村8组时,退伍老兵侯朝江佝偻着背,拄着粗糙木杖艰难挪动的身影,刺痛了我的心。回到社区后我立即行动,为老人送上一副结实耐用的拐杖。这副拐杖,撑起的不仅是老人的身躯,更是对生活的希望。两个月后,老人来到办公室颤抖着递来一封信,说了声谢谢便匆匆离开。看着标题“感谢信”这三个字时,眼眶瞬间湿润了,信中那句 “您们这种思想和行为真真地值得我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让我更加坚定了用真心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里村民的信念。
田公社区村民侯朝江手写的感谢信
2025年1月7日是腊八节。我和工作队员一大早便蹲在灶台前熬制腊八粥,把所有的祝福都沉浸在这一锅粥里。当提着大锅走在田埂上,把腊八粥送到村民手中时,看着他们眼里泛起的暖意,我们的心和这片土地深深融在了一起。
2025年腊八节入户送粥
社区最温暖的时刻来自每年的腊月二十九,这天我会把天南海北的田公人对家乡的祝福音频通过西华师范大学捐赠的13组无线广播向全社区传递。当广播里响起何大叔带着广东口音的“祝家乡红火”,当1岁3个月的小浩轩奶声奶气的“新年快乐”响彻全村时,我看见村民们都停下手里的活儿,对着广播油然而笑。原来,乡音才是最动人的年味,而这些细碎的温暖,让我明白“驻村”就是要用真心换真心。
腊月二十九田公社区集市
生长:让希望在沃野蔓延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基石。2024年9月,我和社区干部、致富带头人去往成都铁牛村、眉山青云村“串门取经”,我们蹲在柑橘园里问种植技术,在李子树下算产值账。尤其是青云村分品级销售的模式让人眼前一亮,回到田公后,我立刻和合作社商量改良包装、对接电商。现在,佘家沟的李花节不仅能赏花,还能提前签下采购订单,游客们顺着新修的产业路走进果园流连忘返,社区的村民也走上了致富“花路”。
前往眉山市青云村交流学习李子产业发展经验
2024年底,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为田公社区引入的“油菜+羊肚菌”套种项目,通过“高校科研+企业技术+农户参与”模式,使土地利用率提升40%,亩均综合收益突破8000元,带动32户脱贫户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社区年集体经济预计增收5万余元。2025年3月5日这一天,看着满地丰收的羊肚菌,我们都笑了,这一朵朵羊肚菌就像一把把致富伞撑开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
羊肚菌丰收
驻村的日子里,时常有人问我:博士驻村会不会“大材小用”?每当这时,我总想起在国外看到的乡村图景、想起熬腊八粥时弥散的香味、想起村民们对我们信任的眼神,就能坚定地回答:“值得”。因为我知道青春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泥土的芬芳和田间的曙光。
(作者系西华师范大学派驻阆中市江南街道田公社区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