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柯屹
“小陈书记,吃了没?我去刨几根红苕,就在这吃嘛……”初到临庵村入户走访的头一个月,这样的场景频频上演。即便在困难群众家中,他们也会在围裙上抹抹手,便急着翻出压箱底的珍藏留客。我这个城里娃,猛然遭遇如此质朴滚烫的热情,竟有些恍惚。礼貌回绝后,望见乡亲们脸上难掩的失落,那些淳朴的话语、热切的举动、真诚的眼神,深深烙进了我心里。那一刻,我暗下决心:定以真心换真心,倾尽全力让临庵村更好,让乡亲们的日子更甜、心更自在。
暖冬行动:真情驱散寒意
“全村2274人,常住715人,脱贫户108户288人,监测对象11户20人……”经过53天脚踏实地的逐户走访,村情民情已了然于胸,与乡亲们也日渐熟络亲切。那辆小摩托的里程表,不知不觉间跳过了1377公里。村道上熟悉的“嗡嗡”排气声一响,乡亲们便会习惯性地招手示意搭车。干大哥常说:“你要开汽车,我这一身灰土,还真不好意思往上蹭。谁叫你骑摩托呢!”于是,“摩的书记”这个带着泥土气息的昵称,便在村里叫开了。
转眼入冬,寒意渐浓。为了让村里的独居老人、困难群众温暖过冬,我立即动员“娘家”临空经济区管委会的同事积极宣传,广泛联络爱心企业,鼓励各企业党组织来临庵开展党建联建帮扶。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邀请到3家企业入村开展志愿活动,为46位高龄独居老人、困难群众和老党员送去米面油等过冬物资及暖心慰问。没有华丽的辞藻,乡亲们一句句简单朴实的“谢谢”“太费心了……”却像冬日里的暖阳,足以温暖我整个驻村时光。
沃土生金:叩开富裕之门
2024年开春的第一次村工作例会上,马支书眉头紧锁,一连叹了三口气:“哎……这集体经济咋搞?市场说变就变,又遇上大旱,哎……又亏了,拿啥脸见乡亲们,哎……”强村富民、壮大集体经济是我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深知,单靠外界“输血”非长久之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村干部、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深入分析后,发现过高的人工成本和剧烈的市场波动是亏损主因。我这个长期埋首建筑行业、对农业算是“门外汉”的人,却灵光一闪:“不如借鉴建筑业‘开发商+施工总承包’的模式,咱们大棚基地以后专攻劳务承包,为供应链和批发商代种订单蔬菜,降低自营风险。”话音一落,会场众人眼睛亮了。说干就干!
今年3月,一次考验突如其来。即将成熟的蒜薹突遭虫害,几乎“全军覆没”。按照合作协议,供应商孙总如约将8000元递到村会计张姐手中时,由衷感慨:“还是你们这模式稳当啊!解决了村里就业,还不用担大风险,省心省事!”去年,我们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的历史性突破。
一次机缘巧合,结识了资阳市武警宣传官兵黎科长。经他牵线,今年4月,市武警支队慷慨解囊,捐赠20万元帮助村集体经济扩建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4.6亩。2024年产值突破43万元,预计2025年可达55万元。站在贯穿村里的养殖路上,眺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集体产业,马支书激动得声音发颤:“咱们村,有奔头了!”
活水润心田:引来希望之源
“咱村地势从低到高呈阶梯状,常年缺水。没一家工厂,全靠老天爷吃饭的传统农耕……”2023年9月11日初见马支书时,他指着起伏的丘陵,忧心忡忡地向我介绍村情。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这赤裸裸的现实,将“缺水”这根尖锐的“刺”,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里,成为驻村后最沉重的牵挂。一年多来,为了解决这个制约发展的根本难题,我成了相关部门办公室的“常客”,坚持奔走于农业、财政等部门,频频回“娘家”向领导寻求引水良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申请到300万元专项资金,启动建设观音岩提灌站!建成后将覆盖18个村民小组3000余亩农田,惠及2000余人。当工程机械轰鸣着开进村那天,围坐在养资路边歇息的乡亲们,脸上漾开了欣慰的笑容,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希望之光。
然而,喜悦中仍有隐忧。“别的社都有水了,也给我们一社、三社想想办法啊!”一群熟悉的身影突然造访村公所。马支书面露难色,无奈摇头解释。原来,依山而建的观音岩提灌站,因水泵功率限制和特殊的地势原因,无法保障地势特殊的一社、三社(53户180余人)的用水。为了根治这最后的用水顽疾,让涓涓清流润泽每一寸渴望的土地,我再次踏上奔波之路。积极寻求爱心企业的支援,一遍遍讲述乡亲们的期盼和困境。终于获得一家企业慷慨捐助,高强度水管850米、电缆300米、水泥10吨、小型水泵1台。材料齐备,身为工程人,施工自然难不倒我。当即联合村“两委”,号召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动党员、村民代表及周边群众,拿起锄头、铁锹、洋镐齐上阵!众人齐心挖沟、凿路、通渠、埋管,经过5天日夜奋战,小型提灌站工程一气呵成。“通水了!通水了!”
当清澈的水流从管道喷涌而出,欢快地注入干涸已久的山坪塘那一刻,乡亲们激动地举起手机,争相记录这珍贵难忘的瞬间。返乡创业养鸡的青年甘德林一把搂住我:“帅哥书记,太感谢了!我这鸡场取水成本,少说省了两万块!”
用水问题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路也要畅通。今年,在“娘家”单位支持下,我们获得40吨水泥,并借来皮卡车、切割机,带领群众新建产业道路275米,并对破损村道进行了修复。
时光流转,两年的驻村岁月已悄然流逝。临庵这片沃土,早已让一个城里娃的心深深扎下了根。乡亲们那一声声质朴的“来我家吃饭”,是这片土地赠予我最珍贵的回响。从生疏到融入,临庵的山水人情在我生命的长河里流淌,这里的每一次奋斗、每一份收获、每一张笑脸,都是最生动的印记。站在新的起点回望,唯愿这片倾注了心血的土地永葆生机,愿亲爱的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笑容永远灿烂如阳。临庵,这片真心换真心的乡土,已是我此心安处的故乡。(作者系资阳临空经济区临江镇临庵村驻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