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季,各地区使出“十八般武艺”吸引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抢人固然重要,人才“到手”后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也需警惕。厨艺再精湛,没有米,也无法做出香喷喷的米饭。人才工作亦是如此,引进的人才再顶尖,没有创新平台和资源支撑,也难以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发光发热。
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这“第一资源”。然而,部分地区人才工作者仍然存在“重头衔轻实效”的工作误区,一味地追求引进“高帽子、高学历”人才,但受地区产业发展水平、资源集聚水平等影响,无法提供创新创造所必需的资源支撑,导致人才面临“无米之炊”困境。
人才面临“无米之炊”困境,工作误区只是问题表象,政绩观的错位和考核指挥棒的偏差才是根源。政绩冲动催生的人才泡沫,本质上是对“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误读,这些地区把专家头衔当作政绩标签,把人才引进总数等同于发展指数,引进时敲锣打鼓,落地后束之高阁,不仅造成财政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可能让人才工作陷入“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尴尬境地。
人才工作要避免出现“无米之炊”困境,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准确把握人才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要精准对接人才需求侧与供给侧,立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重点对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人才需求进行梳理,立足长远做好人才引进规划,装备制造强县重点引进智能智造专家,农业大县侧重现代农业领军人才;二要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用好用活已引进的人才,根据人才专业背景、科研成果,合理调整产业布局,配套建立产业链,推动技术成果落地转化,聚焦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人才培养,助力人才技术转向;三要推动人才工作考核破虚、政绩向实,建立“人才贡献度”评估体系,将成果转化率、产业提升值作为人才工作考核的核心指标,破除唯“帽子高度”“引进数量”的错误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做好人才工作,唯有摒弃“装点门面”的浮躁心态,构建“量体裁衣”的供给体系,方能让人才活水真正滋养经济沃土。人才与城市的最好关系,不是短暂的“闪婚”,而是长久的“共生”;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双向的“成就”。
(西充县凤鸣镇人民政府 缪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