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庄严承诺引发广泛共鸣。这句朴素简练的话语背后,是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抓好“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的重要抓手,更是党和政府对“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生动诠释。
“过紧日子”的根本是思想要“紧”。历史一再验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保持我党长期健康发展、贴近民情民心的传家法宝。进入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的提出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要求,深刻诠释了我党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赋予我党艰苦奋斗的新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过紧日子”的基础是财政要“紧”。行政开支的压减和民生投入的增加体现了“过紧日子”和“过好日子”的基本逻辑。各级政府逐年压减办公设备购置等一般性支出,严控公车购买、公务接待等“三公”经费预算,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为原则,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与此同时,投入到民生领域的资金和标准在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的“一增一减”,体现的正是“过紧日子”与“过好日子”的政策平衡和国家布局。该花的钱,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乱用。
“过紧日子”的关键是监督要“紧”。《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等制度相继出台,构建起党内自我约束机制,也为人民提供了了解和监督政府开支的窗口和手段。党政机关要按时按规公开资金情况,主动接受监督,让老百姓知道财政资金的规模和流向。
“过紧日子”还需要制度和文化双管齐下。遵循制度的约束是对每一位干部的基本要求,但更深层的转变在于培育节俭文化。从推行无纸化办公到倡导“光盘行动”,从公车改革到绿色采购,节约理念正渗透到行政运行的每个环节。让党员干部树立起不以车接车送为荣,而以绿色出行为荣;不以请吃吃请为荣,而以勤俭节约为荣;不以名牌名表为荣,而以艰苦朴素为荣的新风尚。
(德阳市旌阳区财政局 郭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