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楠
重重叠叠的山,高高低低的路,悬天而建,依山而立。这里是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曾经对口帮扶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阿坝州壤塘县修卡村。2015年,学院派出驻村干部,开始了对这里的对口帮扶工作。
海拔3000多米,山高沟深,缺医少药,疾病就像一道枷锁,锁住了这里的发展。学院领导和驻村干部迎难而上,经过深入调研和系统思考,“健康帮扶和教育帮扶”成为改变这一困局的突破口。经过一年多精心筹备,2017年,一支由时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先庚发起,学院壤塘籍9+3毕业生与驻村干部组成的17人健康志愿服务队诞生了。
更尕斯基是第一批加入志愿服务队的学院毕业生,她和丈夫都在当地乡镇卫生院工作。团队成立之初,人手不够,他俩双双投入志愿服务。可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无人照料,她便一边背着孩子,一边给乡亲们量血压、测血糖。
然而,当健康志愿服务队队员躲过飞石、越过暗冰、徒步攀岩、爬上山顶,来到村民家中时,村民对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年轻人“半信半疑”。
面对信任危机,健康志愿服务队没有气馁。队员们不断拓展帮扶领域,针对语言不通,开设免费“学习班”;针对当地卫生健康观念,送去各类“卫生健康科普”;针对贫困家庭,提供奖助学金、技能补助金;针对当地产业不强,队员和农牧民们一同打造悬天藏寨紫土豆锅巴品牌。总之一句话——当地缺什么,就补什么!就这样,健康志愿服务队慢慢地敲开了信任的坚冰。
尕尔穷,是一名渴望知识的适龄学生,但其家长认为“读书还不如放牛”。队员得知后,多次前往劝说,终于迎来了转机。团队为她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开展一对一养老护理技能培训。学成之后,尕尔穷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养老院护理员,并加入了志愿服务队。当问尕尔穷为什么要回来时,她说:“在这片牦牛比医护人员多的土地上,没有谁比我更知道群众是多么需要健康守护。这是我们的家乡,需要我们自己来建设!”
后来,健康志愿服务队把这些“压箱底”的经验不断升级,推广应用到阿坝州若尔盖县。搭建“党建+红色康养”积分超市,村民用健康行动换积分,成为他们的“健康能量补给站”;编写藏汉双语卫生健康科普手册;挂牌建设11个“红色康养基地”,将若尔盖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和中医康养保健相结合,让游客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享受中医康养保健的独特魅力;开展基层中(藏)医药适宜技术暨中医康复理疗专项技能培训等,为当地培养中医康养人才200余人次;利用本地特色药材甘松,配以中药艾叶等,培育出涵盖藏香、足浴包、艾灸料等产品的藏医特色品牌“甘棠遗艾”,提升当地农牧民的健康水平,帮助村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团队也和这片草原许下了一个美好约定——每月15号,将针对高原地方疾病、慢性病防治、急救与护理等问题,开展健康志愿服务,让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健康服务,助力当地卫生健康“三高两降一覆盖”。
如今,健康志愿服务队已经发展壮大到128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出《西部民族地区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四方协同 三融三接”培养体系》,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全国民族地区推广应用。培养培训医药卫生人才7.2万人次,探索出一条由“输血”向“造血”发展的新路,锻造出一支带不走的健康服务队。
10年帮扶路,学院先后派出13人开展驻村帮扶,68人次参与志愿服务和专业指导,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健康四川——大美医者”最美健康服务团队等各类荣誉。这些荣誉的背后,是队员们翻山越岭、勇往直前的奔赴,是身患高原病痛、咬牙坚守的毅勇,是屡受挫折、初心不改的执着。
一路走来,健康志愿服务队矢志以卫生与教育志愿服务“小切口”,实现农牧民健康“大共享”,促进民族团结“大融合”,助力民族地区“大发展”。以“仁心”为炬,以微光照亮生命的星河,以专业与温暖的服务,让农牧民感受“高原最美格桑花”的灿烂。(作者单位/四川护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