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原卿
春回大地,山茶吐艳。我踏着乡村的烟火气,穿行在彝海社区的楼栋网格与田间地头。走访中,彝家大姐吉克麻日用乡音问道:“小康,昂窝喔喳乌达活七(彝语音译,意思为:我想买几头小猪喂养),可以申请补贴不哦?”我随即详细询问:“大姐,你打算喂养几头呢?有地方圈养没有……”
从屏山县调任至屏边彝族乡彝海社区驻村,工作环境看似有所变化,但我深知肩头的责任更重了:尼克牛布两姐弟的学习成绩是否跟上了?吉牛罗曲家儿子在外务工是否稳定?吉牛门西家的小女儿大学毕业了,工作有着落了吗?这些具体而微的牵挂,推动着我的脚步。从初来乍到时的青涩,到如今处理事务的日渐成熟干练,我始终以行动践行着一名驻村干部的职责——扎根乡土,服务乡亲。
入户监测户耍子阿批家,收集民情民意。
做村民们的“贴心人”
彝海社区共有589户2568人,其中脱贫户134户682人、监测户36户190人。初到社区,面对陌生的环境与复杂的群众工作,如何成为乡亲们身边的贴心人,成为我心头沉甸甸的课题。
为尽快融入,我主动跟随社区“两委”深入走访。送温暖、解民困、化矛盾……半年多时间,我的足迹遍布社区每个角落。我坚持用“拉家常”的方式了解民情,将“陈义坤家养80只鸡”、“曲木古普家种5亩茶”等一户户信息,不仅记在本上,更刻在心里。
这份熟悉源于点滴积累。报到第一天,居民耍子阿批就因“菜苗被邻家羊啃光”找我主持公道。语言不通和经验不足让我一时无措,幸得彝族干部协助化解。这让我深知沟通与学习的重要。此后,我更加用心入户,“孜莫格里(吉祥如意)”、“咔沙沙(谢谢)”等简单彝语成了拉近距离的钥匙。我认真记录每户的人员、收入、困难,那个拿着本子、勤问实干的驻村干部形象,逐渐被乡亲们认可。
从最初的茫然到如今的日渐从容,党课所学的“建强组织、推进富民、提升治理、为民服务”理念,在一次次走访和一件件小事中得以践行。我深刻体会到,唯有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耳朵倾听民声,用行动解决民忧,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成为他们身边靠得住、信得过、离不开的贴心人。
为监测户吉史说布(左二)规划产业发展
做增收致富的“引路人”
我深知,作为驻村干部,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光荣使命。驻村伊始,我便下定决心,拿出年轻人的干劲、狠劲与韧劲,争当群众增收路上的“引路人”。
聚焦民生关切,我精准施策。积极落实教育帮扶,累计帮助57名学子申领“雨露计划”补助、5人办理助学贷款、6人获取助学金,总额约16万元,为未来发展播撒希望。立足产业振兴,我靶向发力。 通过深入走访摸排,为138户乡亲量身定制产业发展规划,并成功协助申请到户产业补助资金约34万元,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完善基础设施,我多方协调。 争取帮扶单位支持,为社区更换场镇太阳能路灯63盏、新建电车充电桩4个,并协助建成135平米聚居点农用设施房,同时健全“彝家印象”红白理事会功能,切实提升生产生活便利度。
辛勤耕耘终见成效,如今,彝海社区群众的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人均收入稳步提升。看着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我更加坚定了初心——甘做那盏照亮增收致富路的明灯,当好乡亲们信任的“引路人”。
为沙次尔叶宣传创业补贴政策
做百姓安居的“守护人”
驻村就要用“情”,我逐渐明白,群众满不满意就等同于工作干得好不好,既然来到了这里,就要和社区“两委”在各项工作上并肩作战,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守护人”。
我穿着“红马甲”开展未成年人防溺水宣讲30人次、森林防灭火安全知识宣传200人次;穿上网格员“战袍”在聚居点每个楼梯间和靠山居住农户民房外开展用电用火设施、汛期安全隐患排查50人次,为群众安全保驾护航;参与养老及医疗保险征缴、开学季义务教育宣传、就业贷款补贴等200人次,落实好民生政策;每逢节假日,同社区“两委”一起走访慰问困难群众,送去生活物资,收集困难需求。王家和张家又“扯起皮”了、沙次家有新生儿了……这些情况了然于心,从一个“门外汉”学成了“小行家”。
将近一年的时光,彝海社区的土地见证了我的成长,乡村振兴在我眼中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产业路边生根发芽后长出的一片片茶叶、老人脸上绽放的一个个笑容、孩童胸前飘扬的一条条红领巾,我还将继续扎根这片热土,与乡亲们携手勾勒“魅力彝乡、魅力屏边”的美好蓝图,一步一个脚印将理想变为现实。
(作者系屏山县财瑞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派驻屏山县屏边彝族乡彝海社区驻村工作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