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我的驻村帮扶故事
我在新龙村的日子
2025-06-19 14:16来源:四川党建网

文/李举华

初到剑阁县剑门关镇新龙村,我站在村口,裹挟着粗粝砂砾的山风呼啸而过,刮得人脸颊生疼。我使劲睁开被风沙迷住的双眼,只见一条褪了色的土路在荒芜的山坳间蜿蜒,远处的农房在风沙中时隐时现。我下意识地攥紧手中的工作笔记本,暗暗下定决心:要让村庄换新颜。

到村民家中走访。


筑起凝心聚力的精神灯塔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刚到村里报到时,老支书对我这样说。第一次参加党员大会的场景至今难忘:空荡荡的会议室里,只有几位头发花白的老党员。“人心散了,组织也难聚。”散会时,一位老党员的低语,像根刺扎在我心里。

去年,拿到党建经费时,我决定先给党员安个“家”。那三个月,我成了建材市场的常客,烈日下跟着施工队量尺寸、搬材料。记得有次正在拌水泥,忽然看见几位老党员站在院子门口张望,他们手里还拎着茶水壶,要给忙碌的我们送上一杯水。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建的不仅是活动室,更是要把大伙儿的心焐热。

焕然一新的党员活动室,成为村里议事决策、凝聚力量的核心阵地。


坚固堡垒光有“房子”不够,关键得有好的“当家人”。

走访全村后,问题浮出水面:村“两委”班子结构老化,思路僵滞。最愁人的是黄金梨滞销,大伙儿却只会说“往年都是这么卖的”。

在镇党委支持下,活力充沛、思路开阔、具有大专学历的本地返乡青年小李被引进村“两委”班子。当小李在大会上清晰地阐述黄金梨产业提升方案时,我看见台下村民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目光中燃起新的希望。如今,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降至40岁,大专以上学历增加到3人——这些数字背后,是基层党组织焕发出的蓬勃生机。

为固本强基,我们还着手健全机制:帮助村“两委”修订议事规则,制定党务村务公开“明白卡”……在外地考察学习时,村干部们边看边记,眼神里满是灼灼热望。返程途中,小李激动地对我说:“原来只要路子对,咱村也有奔头!”那一刻,我仿佛听见新龙村发展的筋骨在拔节生长——真正的堡垒,是渐渐聚拢的人心。

架起通往幸福的连心桥

“行路难”如同枷锁,困住了新龙村的希望。

“咱这路啊,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去年种的莴笋,全烂在地里了。”入户调研时,村民的抱怨声不绝。

修路的款项批下来时,我正在镇上开会。电话那头,听到消息的老支书“啊”了一声就没了动静,过了好一会儿才听见他激动地哑着嗓子说:“我这就去村委会等你。”道路硬化工程启动后,我和村组干部一同守在工地,泥水裹满裤腿。

通车那天,村里热闹极了!孩子们在新路上追逐奔跑,村民笑得合不拢嘴。那一刻,我明白,这5.3公里的硬化路,修通的是出村的道,连通的是百姓的心。

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山间,连通了民心。


饮水安全同样牵动人心。翻山越岭走访农户时,我看到王婶从浑浊的水窖里打水做饭。她说:“这水,旱季就是这样,可没得选啊!”。这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改水”资金到位后,我和村“两委”一起扛着水管铺设新管。很快,清澈的自来水流入王婶家的水缸,她捧起水喝了一大口,边喝边说:“甜,真甜!”

从组织“以购代扶”解决农产品滞销,到安装8盏太阳能路灯驱散山村黑夜——看着村民们舒展的笑颜,我愈发懂得: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激活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带着村干部摸排家底时,杂草丛生的旧办公房和荒置的集体林地映入眼帘,小李惋惜道:“这么好的资源浪费了,可惜喽!”

转机出现在那片荒山上。我们把闲置资产整理出来,引进药材公司搞林下种植。签合同那天,村里二十多个劳力扛着锄头上山,沉寂多年的林子里又响起了说笑声。第一年,光租金收了5万元,村民还能就近打工挣工钱。

但仅靠存量远远不够。我们以百亩黄金梨为根基,引进技术提品质。专家首次来授课时,屋子外都站满了人。讲解疏果技术时,梨农老周眼睛一亮:“原来果子不是越多越好!”次年丰收,他家的梨子卖出了翻倍的好价钱。

更大的突破在于承接新产业。得知县上引进的现代化蛋鸡场有意落户新龙村,我深知机遇难得,全力以赴做好落地服务。首要任务便是完成蛋鸡场选址涉及的37户农户的林地流转。那段时间,我和村干部一户一户上门,讲政策、算长远账,耐心沟通协调,最终顺利签下土地流转合同。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地为蛋鸡场寻找稳定水源,翻山越岭勘察论证,打通了项目落地的关键梗阻。项目落地当天,施工机械轰隆隆开进村,老支书激动地拍着我的肩:“咱村有希望了!”

如今,在新龙村,黄金梨、蛋鸡养殖、中药材种植三大产业撑起了集体经济的一片天。2024年底分红大会上,会计捧着账本声音发颤:“10万元!咱村从没这么富过!”

2024年村集体经济分红现场。


夏天的傍晚,我又一次站在村口,风把党旗吹得哗啦啦响。新修的水泥路在夕阳下泛着光,路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来;文化广场上,几个村民正在下象棋,笑声传得老远;养鸡场那边,打桩机的声音咚咚响,像是在给我们村敲鼓点。

(作者系中共剑阁县委组织部派驻剑阁县剑门关镇新龙村第一书记)

编辑:陈贤凤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