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宇恒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正深刻重塑各领域的服务形态与工作模式。在数字化时代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也正成为提升服务群众效能的重要手段,既能在群众办事时实现自动检索所需资料、咨询问题智能问答,也能有效形成跨部门协作流程,缩短事项办理周期,使“数据多跑路”转化为“群众少跑腿”。
然而,“器利”不可遮蔽“心诚”。当算法为行政流程按下“加速键”、数据为决策分析装上“智慧眼”之时,更需警惕技术理性对群众工作温情的消解。人工智能固然能解析海量数据,却难以捕捉老人面对智能设备时颤抖的指尖;程序可以生成规范文书,却复刻不了板凳炕头上的家长里短。若将智能工具简单视作基层治理的“万能钥匙”,用“一键生成”替代实地走访,以“数据分析”代替民情体察,技术赋能就可能异化为横亘在干群之间的“数字高墙”。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群众工作的真谛,不在“键对键”的高效响应,而在“面对面”的情感联结。唯有俯下身子挨家串户、迈开步子走进田间地头,用足迹丈量村情村貌,用笔墨记录民情民意,从群众的“吐槽怨言”中深挖问题症结,从“好评点赞”中总结成果经验,精准找到民生之需,读懂百姓之求,方能消除群众诉求与预设选项之间的“错位”。在智能化的浪潮中,只有让技术“向下扎根”,服务“向上生长”,方能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
(作者单位/南充市嘉陵区应急管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