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凡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直指“一刀切”“层层加码”等顽疾,为基层治理划出清晰红线。“层层加码”看似是工作推进的“保险锁”,实则是责任落实的“绊脚石”。唯有以层层负责替代“层层加码”,才能让政策执行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质,激活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层层加码本质上是责任意识错位的表现。部分干部将政策执行变为指标堆砌,不断抬高标准、延长流程、增加考核,试图用“过度用力”规避个人责任。这种做法看似积极作为,实则是对责任的消极逃避。某地在环境整治中要求所有农户统一拆除自建菜园,导致群众生活不便,正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民生工程指标化的典型案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浙江“千万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用二十年时间将乡村建设成宜居家园。可见,唯有树立正确的责任观,才能在政策执行中既守住底线,又彰显温度。
层层负责需要构建科学精准的治理体系。政策制定应避免“上下一般粗”的粗放式传导,通过建立分级分类的落实机制,赋予基层必要的弹性空间。同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基层工作者卸下“多做多错”的思想包袱。当制度设计从“避责导向”转向“尽责导向”,才能真正激发干部主动作为的积极性。
责任链条的良性运转依赖于双向互动的治理生态。层层负责不仅要求上级部门做好统筹指导,更需要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形成共治合力。四川成都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通过“居民议事会”收集民意,将改造方案细化到空调机位设置、晾衣架高度等细节,实现政策落地与群众满意的双赢。这种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既能及时纠正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又能增强群众对治理过程的认同感。当群众从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责任链条才能真正环环相扣、运转高效。
(作者单位/绵竹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