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利用红四军在赣南分兵发动群众的时机,深入寻乌等地开展了为期十余天的系统性社会调查,留下了宝贵的寻乌调查经验。当前,全党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刻领悟寻乌调查所体现的求真务实作风和实事求是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传承和弘扬这一优良传统,领悟调查研究如何“涉深水”,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察实情、谋实策、求实效,以高质量调研推动高质量发展。
要善于“解剖麻雀”。寻乌调查,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调研对象。这启示我们,找到规律性认识,从解剖“一只麻雀”开始,在个别中找到一般普遍性规律。在选择麻雀时,有没有代表性,决定了结果是否准确。因此,我们的调研必须是有准备的调研,在选取对象上不能随意而为,要能从中看出整体面貌。要精准聚焦调研方向,立足职能定位,紧盯当前制约发展的堵点难点,或前瞻性研判潜在风险挑战,科学设计调研路径,细化调研对象、事项、区域、资源等关键要素。要合理划定调研边界,围绕核心议题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调研网络,统筹考虑地域分布、产业类型、行政层级、受众类别等维度,确保样本选择的典型性和覆盖面,防止出现局部代替整体、个案替代普遍的认知偏差。
要善于“望闻问切”。听真话、察实情,是寻乌调研的关键。多听群众怎么说,才能知道我们的工作该怎么干。如果听不到真话,看到的都是提前安排好的“调演”,那么调查研究就失去了它的效果。毛泽东同志在寻乌找的谈话对象,给他提供材料的人无论是年龄、出身还是职业都各不相同,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十分丰富。营造让人民群众说真话的氛围,人民群众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要带着温度“下沉”,践行“四不两直”原则,褪去官气、接足地气,既要身临其境感知实情,做到脚下沾满泥土;更要情真意切体察民意,做到眼中饱含深情,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说掏心话、同喝一壶茶聊知心话。聚焦民生“细查”,围绕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捕捉民生“信号灯”和诉求“晴雨表”。调研要带着一双“慧眼”,关闭材料汇报的“精修模式”,多到背街小巷看“原生状态”,少在示范点位看“盆景工程”,善于从群众“话外音”和“表情包”中读懂“弦外之音”,做到既见树木更见森林,既观现象更究本质。
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乌调查》突出了两个重点,一个是城市的商业经营,一个是农村旧的土地关系和土地斗争。抓得住主要矛盾,调研报告才具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调查研究最怕蜻蜓点水,好像什么都去过了、看到了,最终又所获寥寥,最后得到的东西都是碎片化、不全面的。调研贵在秉持“刨根问底”的精神,方能追本溯源、直击要害,真正把握问题的本质规律。“研”需贯通全局视野,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统筹把握整体与局部、当下与未来、宏观与微观、特殊与普遍的辩证关系,将具体问题置于时代坐标中审视。“研”需深挖细究,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通过典型案例“切片诊断”,深入剖析问题诱因、演变轨迹、影响范围,精准识别发展进程中的“缓冲带”和“梗阻点”。“研”需善用科学方法,坚持数据支撑与逻辑推演并重,灵活运用“对比分析、交叉验证、循环论证”的思维工具,做到全面系统揭示矛盾、解析矛盾。
寻乌调研是高质量的调查研究。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必须“向下沉”,祛除官僚作风,保持躬身之姿,既要注重总结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更要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区、工作推进不力的薄弱环节、矛盾错综复杂的难点地带,深入剖析具体案例,准确把握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事业发展的实际成效。
(中共天全县委组织部 黄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