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年轻干部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因为经验不足、能力欠缺等原因出现一些失误或失败。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甚至问责,势必使其产生“少干避祸”的消极心态。只有容错有度,才能让年轻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明确界定容错边界。容错不是无原则的包容,必须有明确的边界和底线。当前,部分地区存在容错标准模糊的问题,导致年轻干部对哪些失误可容、哪些错误必究心中没底,出现“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消极心态。因此,科学评估容错内容,是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关键。要进一步完善容错细化清单、具体情形,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规范认定程序,保证容错的客观性、公信力和生命力。对因缺乏经验、政策调整等导致的非原则性失误,只要出于公心、程序合规、未牟取私利,且未造成重大损失,均可纳入容错范围。同时,建立“负面清单”,明确政治错误、违法乱纪、失职渎职等不可容错情形,划出红线底线。通过正反双向界定,让年轻干部干事有遵循、行为有规范。
合理设置容错周期。容错不仅要容一时之错,更要帮助年轻干部及时纠错、尽快改错。现实中,部分地区对年轻干部虽然容了错,但对干部使用等“后半篇文章”却不管不顾,导致容错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削弱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因此,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容错周期制度。对于一些轻微错误,可给予较短的容错周期,督促年轻干部立行立改;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错误,容错周期可适当延长,但也要明确整改期限和要求,确保年轻干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同时,定期对容错事件进行“回头看”,对整改到位、取得成效的干部,及时消除负面影响,真正让容错周期成为干部放下包袱、重新出发的“缓冲带”。
全力培育容错生态。“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在部分单位,却存在“以成败论英雄”的片面导向,对失败案例只是批评追责,缺乏经验总结和正向引导,使得年轻干部畏首畏尾。对此,既要加大对改革创新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树立“敢闯者荣、怯战者耻”的鲜明导向;又要定期开展“失败案例分享会”,鼓励干部将探索过程中的失误转化为集体财富,通过复盘分析,提炼经验教训,着力打消“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顾虑,切实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生态,让年轻干部敢于在改革深水区“试水”,在创新无人区“拓荒”。
(中共仪陇县委组织部 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