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黑水县坚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党员教育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积极探索“三个结合”工作机制,牢记“实、新、保”三字诀,谱好党员教育大文章。
高垒“案头”,引体系“活水”,解“软硬不足”的“饥渴”。立足县域实际、突出特色优势,探索构建党员教育培训“1+15+N”模式组织体系,即以1个县委党校为引领、以15个乡镇党委为主体、N个现场教学点为支撑,切实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形成多方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从基层党组织书记、先进模范人物、离退休干部、“土专家”“田秀才”等各领域人才中遴选优秀教师35名,构建起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党员教育师资库,借助现场教学点把课堂延伸到工作一线,让专家教授与普通学员分享互动,让理论课堂与实践转化无缝对接。
勤动“笔头”,蘸创新“墨水”,解“学习单一”的“笔渴”。进一步规范组织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制定工作流程,明确主题党日活动方式、学习内容,不断提升组织生活质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用好“志愿服务队”“马背宣讲队”等载体,深入农牧区开展讲政策、讲党史、讲法规等“流动党课”210场,覆盖牧区党员群众1.1万余人。组织120余名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员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常态化开展种植、畜牧养殖等技术讲座200余场,搭建田间地头学习课堂,助力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打通农牧区党员教育“最后一公里”。
常访“地头”,沾基层“泥水”,解“学用脱节”的“燥渴”。机关事业单位采取集中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理论教育与一线实践相结合等方式,采取“理论辅导+讨论交流+参观见学”形式,开展党员培训;村(社)采取“村(社)书记当老师、乡村社区做课堂”方法,使农村、社区党员培训更接“地气”、更具“土味”;“两新”组织采取“案例分享+小组讨论+现场教学”形式,持续提升两新党员培训针对性,真正让组织优势转化为提升群众工作的实际效果。
(中共黑水县委组织部 冯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