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尉
2023年深秋,我踏上甘孜州石渠县的土地。海拔4000多米,风如刀割,空气稀薄得吸一口都扯着肺。正科乡许巴村蜷在雪山脚下,冻土坚硬,草木稀疏。幼儿园窗后几双清亮的眼睛,是这片苍茫里最鲜活的光。那一刻我明白,驻村两年,得给这些光,寻些能扎根的养分。
暖身 让童年有温度
石渠的寒冬,十月便露出獠牙。幼儿园里,孩子们裹着不合身的旧衣,小脸冻得青紫,瑟缩着喊“叔叔好”。墙角,一个彻底瘪气的皮球,是唯一的“玩具”。
这份触目惊心的匮乏,是高原村落孩子们普遍面临的困境缩影——御寒物资的短缺,文体活动的空白,都在侵蚀着他们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我紧急联系“娘家”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把娃娃们挨冻、连个球都踢不上的情形一汇报,学校立刻行动。没想到,运送冬衣和几箱崭新篮球足球的卡车,在冰河路段爆胎,司机困在零下二十多度的荒野熬了一夜。我心急如焚,每天盯着物流信息,手机攥出了汗。终于,七天后,满载厚实冲锋衣和足球篮球的车,冲破风雪抵达。
发放那天,教室成了欢腾的海洋。小姑娘呷玛康卓套上新冲锋衣,小脸倏然亮起来,一把攥住我的手:“叔叔,暖得像太阳晒着背!”她手心的温热,瞬间温暖了我。最热闹的在院子。几个新足球刚落地,孩子们抱着篮球、足球,在雪地里追着、笑着、闹着,小脸红扑扑的,冻土上腾起久违的热乎气儿。那单薄衣衫里的瑟缩,被厚实的新衣和滚烫的欢笑声,严严实实地裹住了。
这一年,我们争取到冬衣、书包、文具及体育器材累计200余件,覆盖全村幼儿;中秋还带去月饼请孩子们品尝。这些点滴汇聚的努力,虽非惊天动地,却如细流浸润冻土,实实在在地为许巴村的孩子们,铺垫了奔跑时脚下的温度,滋养了笑声里那份纯粹的底气。看着雪地里跃动的身影和红润的脸庞,我们知道,改变已然发生——这份改变,是身上衣的厚度,是脚下球的滚动,更是心底那份被看见、被关怀后,悄然绽放的自信与光芒。
暖心 让希望有韧劲
众多孩子里,泽翁德西像株特别安静的苗。母亲早逝,父亲离家杳无音信,她与年迈外婆靠低保艰难维生。小手缩在磨破袖子里,带着冻裂的口子;眼神怯怯的,像受惊的小鹿。常规帮扶难以触及这类特殊困境儿童的根本需求。
如何破局?成都工职院“银发力量”——退休教师党支部成为关键资源。联系王健老师后,他斩钉截铁:“我们来结对!”
“结对”二字,是长期、稳定帮扶的庄严承诺。八月,退休教师党支部一行不顾高龄与高海拔,颠簸两天进村。细问柴米油盐、孩子功课,捐赠助学金,不仅如此,王健老师还每月雷打不动来电:“德西,书念到哪了?”“婆婆腿疼好些没?” 这份“一月一关怀”,成为她灰暗世界里稳定而温暖的光源。 起初只有细弱的回应,渐渐她开始背诗、分享趣事。
改变悄然发生:课堂上,泽翁德西缩着的手慢慢伸出,偶尔举手,声音虽细却清晰;脸上有了浅淡笑容,敢和小伙伴玩球了。她从封闭到舒展的蜕变,正是“精准滴灌式”长期帮扶的生动注脚。
泽翁德西的故事并非孤例。 我们逐步建立起“一人一策”精准帮扶机制:深度剖析每个孩子的独特困境与需求,链接适配资源。 两年间,已为3名特殊困境儿童建档,并成功链接“银发力量”及社会爱心人士,实现“一对一”长期帮扶2人。“银发力量”以其阅历与情怀,成为困境儿童不可替代的引路人;“一对一”模式则确保了帮扶的持续性与深入性。
帮扶之难,不仅在于暖其身,更在于暖其心。 暖一颗被苦难冻僵的心,远比暖一个受寒的身体艰难,也更为根本和重要。泽翁德西的转变印证:唯有以“精准”为钥、“长期”为基、“用心”为桥,才能真正叩开心扉,引领他们走向希望未来。 这,正是“一人一策,结对帮扶”的核心价值与温暖力量。
开眼 让世界有轮廓
高原三月,当内地早已春意盎然,海拔4000多米的石渠县仍被一片灰黄笼罩。 这里的孩子,对于“春天”的想象,大多囿于课本上那些方块字的描述。看着他们懵懂的眼神,一个念头在我心中愈发强烈:“不能只让春天停留在纸上,得让孩子们亲手触摸、亲眼看见、亲身体验那真实的、充满生机的春天!”
打破认知藩篱,将课堂延伸至真实绿洲。 为此,我积极联合四川广播电视台派驻石渠县洛须村的工作队,共同策划了一项特别的研学活动——带领村幼儿园的孩子们前往邓玛生态园,用最直观的方式,为孩子们推开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
行动伊始,便遭遇了现实阻力。 部分家长观念保守,认为孩子“瞎跑不如在家待着”。确保每一个孩子都不掉队,成了我们首要的攻坚任务。工作队和我挨家挨户走访,耐心沟通。我们拍着胸脯保证行程安全万无一失,更用心描绘着生态园大棚内盎然的绿意、亲手采摘鲜果的无穷乐趣。最终,家长们被我们的诚意和对孩子的用心打动,带着些许迟疑,郑重地点下了头。
3月19日,载满期待的小巴车,颠簸着驶入邓玛生态园。当温棚门一开,暖流裹着绿意扑面而来。成排的蔬菜、挂果的番茄草莓、怒放的鲜花……孩子们瞬间“定”住了,小嘴微张,眼睛不够用。尕玛文周指着红番茄惊呼:“书上画的真长这样!” 工作人员讲解时,几十双小耳朵竖得笔直。
还记得回程车上,孩子们叽叽喳喳:“原来种子睡醒了是绿的!”“春天有草莓味!” 两天后,一位沉默寡言的阿妈拉着我,眼圈微红:“谢谢,娃回来说个没完……他看见山外的样子了。” 这是村里幼儿首次集体走出大山研学。我们建立了常态化机制,后续将联合“娘家”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志愿者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开设“自然课堂”,把“世界”一点点搬进高原。
如今,我的驻村工作就要结束了。站在幼儿园,旦增尼玛抱着球跑过,笑声清亮;泽翁德西穿着整洁的衣裳,低头认真写字;窗台上,研学时带回的小番茄苗,在罐头瓶里抽出新绿……石渠的风依然冷冽,冻土依旧坚硬。但我知道,那些捂暖的身、点亮的眼、焐热的心,正像高原的格桑花苗,把细弱的根须,一寸寸扎进这片土地。它们或许长得慢,但风雪压不垮,严寒冻不死。因为每一份看似微小的帮扶——一件暖衣、一句牵挂、一次远行,都是投向冻土的一颗种子,一份破开冰壳的韧劲。教育的意义,不在立时参天,而在播下可能。终有一天,这些石渠的苗,会用自己的力量,把春天,一点一点,种满这片曾经沉寂的高原。
(作者系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派驻甘孜州石渠县正科乡许巴村工作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