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绵阳市梓潼县聚焦城乡党员教育资源不均衡、形式不丰富、成效不突出等问题,立足“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地优势,以城乡党建联建为关键纽带,大胆创新,积极推动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国企单位与农村携手联动,走出了一条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构建“三维联建”机制,筑牢城乡教育共同体。一是搭建全方位联建架构。建立“1+4+N”联建体系,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统筹政府机关、医院、国企、学校4类党组织48个,与农村党组织结对联建,县财政每年为每个党建联建小组提供1万元活动经费。成员单位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审定共建项目清单,推动联建党组织精准对接农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需求。二是打造沉浸式教育阵地。深挖“两弹城”红色资源,建设10个现场教学点,常态开展重走科研旧址、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加强线上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利用绵阳科技城党员干部教育服务双向智慧系统,探索“远教+N”模式,因地制宜开设农民夜校、微党校,推行集中教学、分片分组教学、在线选学,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三是建立精准化资源清单。梳理城乡资源“供需台账”,形成涵盖师资、技术、场地的共享清单:机关党组织提供政策专家28名、理论讲师15名;医院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岗模范作用,为农村开展巡诊义诊活动;国企党组织选派技术骨干35人,结对指导农村生猪养殖等产业项目;农村党组织提供乡村振兴实践场景,吸引机关党员开展调研实践90余次。通过资源互补,打破城乡教育资源“壁垒”。
创新“三学三鉴”模式,提升党员教育质效。一是专题联学铸魂,理论武装“入脑入心”。各党建联建小组紧扣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时事热点,共同学习党的创新理论。邀请党校教授、行业专家、业务能手深入解读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帮助党员打牢理论根基。各机关党务骨干指导联建村高质量开展好“三会一课”,规范填写《党支部标准工作法实用手册》,提升农村党组织规范化水平。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专题联学90余场次,研讨解决发展难题68个。二是实践互鉴提能,能力培养“走深走实”。推行城乡党员双向锻炼机制,近1000名机关党员深入联建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制定、文化下乡、农技入户等活动,推动解决基础设施短板问题21个;农村党员走进机关、国企学习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等技能,培育直播带货达人56名;卫健行业党组织与农村联建开展“健康直通车”活动,组织医护党员下乡义诊6次,累计服务群众500余人次。三是文化共建聚心,红色基因“见行见效”。创新教育载体,依托“两弹一星”精神,打造具有梓潼特色、符合梓潼实际的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精心编排《国魂》《英雄丰碑》《烈火中永生》等情景剧,将党性教育与文化艺术有机融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党员在艺术享受中接受教育。结合传统节日,组织城乡党员共办民俗文化节、红色运动会等活动12场,增进情感认同。
深化“三联三促”实效,推动教育成果转化。一是联抓产业促发展。联建小组帮助农村发展特色产业,成功探索出“1+5”生猪代养、生态渔业代养、飞地抱团合作等7条发展路径,有效带动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梓潼县16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0万元,其中20万元至100万元的有121个、100万元及以上的有14个。二是联优治理促和谐。推行“城乡党员网格联治”,乡镇机关党员包联村(社区)网格,常态开展安全排查、纠纷调解等工作,化解矛盾150余起。农村党员组建“红骑手”巡逻队,参与志愿服务800余人次。推行“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积分制,发动城市社区党员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等志愿服务5.2万小时。三是联办民生促幸福。开展“红色服务暖民心”行动,联建党组织积极开展关爱“一老一小”活动,慰问独居老人、留守儿童218人次;实施“微心愿”认领项目,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200余件;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矛盾调解、人居环境整治20次、惠及3万余人,构建起“城乡互联、党群互助”的生动局面。
(中共梓潼县委组织部 李小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