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蕴含着培育党员干部忠诚品格的宝贵财富。作为四川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蓬溪县坐拥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近年来,蓬溪县委党校主动担当使命,创新推动红色资源与党员干部教育深度融合,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为新时代党员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与理论范式。
深挖红色资源富矿,解码对党忠诚的精神密码
蓬溪县委党校以1929年旷继勋蓬溪起义为核心叙事支点,依托牛角沟村“旷继勋蓬溪起义遗址”,以“弘扬革命传统”为主题,构建起“遗址遗迹+红色故事”的红色资源库。这片土地上,既保存着旷继勋蓬溪起义指挥部旧址、藏兵崖等革命遗址,又流传着《玉米铜钱》《一碗救命饭》等一个个饱含初心的红色故事,闪耀着革命先辈的高尚品格。近年来,蓬溪县通过走访革命后代、查阅历史档案等方式,深入挖掘蓬溪县的红色革命故事,提炼出“初心为民、信仰坚定、敢为人先、勇于斗争”的旷继勋蓬溪起义精神。县委党校主导打造以“烈士事迹陈列馆-起义纪念碑-红色记忆馆-起义指挥部旧址”沉浸式教学线路,以“空间叙事+实物见证”模式,让学员在重走蓬溪起义之路中感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从精神源头筑牢忠诚根基。
创新融合警示教育,淬炼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
蓬溪县委党校打破传统“说教模式”,牵头设计“红色正向引领 + 案例反向警示”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在正向教育层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载体,如沉浸式情景党课《牛角号声》《最后一封信》,通过“实景演绎+教师讲述”形式,以生动的剧情和真挚的情感,让党员干部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视频教学课《一件红色嫁衣“成就”一场红色起义》,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革命背后的动人故事,诠释了“党群同心”的深刻内涵。在反向警示层面,蓬溪县选取本地违反政治纪律、损害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例,通过“历史场景复现-现实问题对照-行动反思提升”的闭环模式,推动党员干部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不断淬炼政治品格。例如,微党课《“1”与“2770000”的纪律密码》,将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传统与滥用职权的违纪案例对照,引导党员干部深刻反思“忠诚不是口号,而是行动自觉”,揭示了纪律建设、作风建设的重要作用。
构建多维教育体系,培育对党忠诚的行动自觉
为推动红色基因入脑入心,蓬溪县委党校以“精准化培育、全域化覆盖”为目标,构建起“分层分类+线上线下”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在对象覆盖上,做到精准施教。针对新入职干部开展“红色文化筑基”培训,帮助他们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针对领导干部开设“红色治政智慧”专题课程,提升他们的治理能力和领导水平,实现“扣好第一粒扣子”与“提升治理能力”的精准滴灌。在形式创新上,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线下,开展红色故事宣讲、现场教学活动等,让党员干部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线上,推出微视频、知识问答等,形成“沉浸式体验+碎片化学习”的全时段教育矩阵,满足党员干部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此外,蓬溪县委党校还积极探索将红色文化教育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构建起“红色血脉赓续区——文化追忆核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教学矩阵。例如,在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注入产业发展,形成了“红色精神孕育产业动能,产业振兴反哺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实现精神建设与物质发展的辩证统一。
传承红色基因,书写对党忠诚的崭新篇章
蓬溪县委党校以红色文化为铸魂教材,精心构建起“理论研究 -教学创新-实践转化”的完整培育链条。通过举办理论研讨会、打造精细化的特色现场教学线路、开发极具本土地方特色教材等举措,有力推动“情景化教学+沉浸式体验+特色化赋能”的培训模式迭代升级,进一步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铸魂补钙”的长效动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近三年来,主动承办或参与成渝毗邻党校理论研讨会,积极参与各级红色文化理论研究和理论征文活动,产出32篇高质量理论文章;全力加大课程开发力度,精心构建起“蓬溪起义+”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累计开发16堂精品课程,培训遂潼地区及周边各级党员干部达0.9万余人次;聚焦地域特征,着力开发本土教材,自主编写地方特色教材《文化蓬溪》,联合县政协等单位编辑蓬溪本土教材《红色蓬溪》,将地域红色文化转化为可触摸、可学习的教育载体,以卓越的表现展现了党校担当,书写了新时代对党忠诚、为党育人的绚丽篇章。
党校姓党,贵在铸魂。站在新征程的新起点上,蓬溪县委党校将继续以红色资源为“教材库”、以教育创新为“转换器”,全面构建起“挖掘——转化——育人——赋能”的闭环体系,进一步彰显党校在党性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探索出一条“历史资源活化、忠诚教育实化、红色基因转化”的有效路径,为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坚实支撑。
(图文供稿:中共蓬溪县委党校唐有才 梁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