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凡
近日,“小伙为救同学 职教高考语文缺考”冲上热搜,引发关注。5月14日,针对因救人错过考试的考生姜昭鹏,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公告,将按照规定程序启用科目副题,安排其参加考试。这一处理方式,不仅回应了大众的关切,更因其兼顾制度刚性与人性化关怀,引发进一步思考:只有将制度的严谨性与人性的温度相结合,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传递温暖、培育精神、守护公平的坚实力量。
应急机制彰显教育治理效能。 面对突发状况,当地教育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通过多方取证核实事件真实性,并严格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在确保程序规范的前提下启用语文副题,为考生争取了补考机会。这一过程既体现了教育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也展示了高考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前瞻性。通过制度化的应急预案,将偶发事件对考生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了考试公平与应急效率的有机统一。
人文关怀诠释教育本质内涵。 高考不仅是知识能力的测试场,更是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课。姜昭鹏同学“生命只有一次”的抉择,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生命价值的敬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教育部门的暖心回应,则传递出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启用副题的决定,既避免了善举因规则而蒙尘,更向社会传递出“德善必有所报”的价值导向,让考生在制度温度中感受到善意的力量,彰显了教育体系的关怀温度,实现了规则刚性与情感柔性的深度融合。
榜样力量激发社会正向价值。 姜昭鹏的义举与教育部门的积极作为,形成了一场生动的社会教育实践。青年学子在生命与考试之间的勇敢抉择,彰显了责任担当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教育系统的及时响应,则强化了“好人有好报”的社会共识。这一事件引发的广泛共鸣,更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崇德向善的价值坐标,激励更多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绵竹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