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充县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以精准引才为基础、科学育才为支撑、高效用才为抓手,汇聚各类人才扎根西充、建功西充。
精准施策,拓宽引才渠道。一是紧扣需求靶向引才。围绕有机农业、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动态编制《西充县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梳理出有机食品深加工、智能装备研发等关键岗位需求30余个。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资源,举办专场人才招聘会12场,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73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27名。二是乡情纽带柔性引才。充分挖掘西充籍在外人才资源,建立涵盖企业、科研等领域的在外人才数据库,收录人才信息1200余条。举办“西充籍人才家乡行”等活动21场次,持续搭建情感交流与合作共赢平台,出台“归雁计划”,对返乡创业人才给予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鼓励其将资金、技术、项目带回家乡。成功吸引程贤君、李志强等40余名在外能人返乡创办企业,带动就业8200余人次。三是政策吸引主动引才。出台《南充临江新区西充片区人才聚集支持办法》等系列人才引进政策,设立5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高额安家费和住房补贴,最高可给安家费200万元、住房补贴5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团队”“创业团队”可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科技研发资金和创业启动资金支持。升级“西充英才卡”3.0版,为人才提供医疗保障、子女入学、交通出行等12项专属服务,持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多元培育,提升能力素质。一是分层分类系统培育。实施“西充县本土人才培育计划”,对领军人才,支持其牵头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对青年人才,建立“导师帮带制”,选派行业专家与青年人才结对,通过项目实践、学术交流等方式促进成长;对技能人才,依托南充科技职业学院和产业园区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累计培育有机种植、机械制造等领域技术人才500余人。二是校地合作协同共育。深化与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共建有机农业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邀请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刘光立教授、动物科技学院赵小玲等教授来西开展实地调研、学术讲座、技术培训,为县域人才提供前沿知识和技术指导。目前,已联合培养各类人才300余名,举办专题培训20余场,培训人才1500余人次。三是实践锤炼一线锻育。实施“基层成长计划”,选派259名机关事业单位年轻干部到乡镇、村社区、重点企业和项目一线派驻锻炼,参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建立“人才实训基地”23个,定期组织人才到有机农业示范园、装备制造企业等实践基地开展实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一线实践锻炼,让人才在基层广阔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创新举措,释放人才活力。一是创新机制。按照“专编管理、专项使用、动态调整”原则,探索建立10名的“产业人才编制周转池”,专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有机农业等重点企业、重大产业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根据引进人才专业特长和企业发展需求,匹配到企业科研攻关、产品研发、技术升级、成果转化等关键岗位,实现编留单位、人到企业、人尽其才、共促发展。二是搭建平台。依托“产业人才发展联盟”和“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动态更新专家人才库,常态化开展高端人才和企业科研合作交流等活动,支持促进人才、企业建设高标准技术研发中心等,配备先进的科研设备。目前,累计建成九天真空、零零昊等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个,人才转化科技成果45项,带动有机农业、智能制造等产值增长20%以上。三是强化保障。将人才住房纳入县域保障住房范畴,建成人才公寓30余套,配套完善生活设施,实行“拎包入住”服务。设立人才服务专窗26个,实行“一站式”服务。举办人才研修班、高层次人才座谈会等人才活动11次,实施人才服务“暖心工程”,高效解决各类人才职称评聘、家属调动等5个方面30余条诉求,兑现引进人才奖补资金164万元,让人才在西充安心工作、舒心生活、尽心发展。
(中共西充县委组织部 向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