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华文
近年来,全省人社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工作、人社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取向,科学谋划“全省人社科研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实施“六个三”工作法,系统推进“三维属性”“三维定位”“三维机制”“三维体系”“三维平台”和“三维品牌”建设,推进四川人社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
把握三大根本属性,筑牢科研立身之本。牢牢把握“政治属性、科研属性、人社属性”三大根本属性,是确保人社科研工作正确方向、激发创新动能、服务发展大局的基础前提。只有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理论武装和实践导向,才能真正发挥科研资政育人的核心作用。一是突出政治属性。始终将政治建设作为科研工作的首要原则,建立“第一议题”学习机制,不断增强“政治三力”,确保科研方向、立场和方法与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厅党组决策部署同频共振。二是强化科研属性。坚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成果转化为目标,2024年开展科研项目34项,形成研究成果50余项,发表文章35篇(含核心期刊2篇)、专著1部;开展厅级委托项目35项,按期结题率94.3%,全面构建起“理论创新-实践验证-迭代升级”科研管理闭环体系。三是坚守人社属性。聚焦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和公共服务等主责主业,年均开展基层调研50余批次,建立覆盖全省的动态监测网络,确保科研接地气、见实效。
锚定三大功能定位,明晰科研发展方向。明确“参谋中枢、人才摇篮、行业典范”三大功能定位,是构建人社科研工作价值坐标系的关键举措。通过打造政策研究高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树立行业标杆,推动四川人社科研从服务支撑向战略引领跃升。一是打造参谋中枢。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群众关切、基层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应用性研究,年均提交政策建议100余条。《我省公益性岗位政策评估建议》被列为对市(州)中省就业创业补助资金调整分配的重要依据。二是建设培育基地。实施“青年科研人才培育”专项行动,建立“周学习、月练兵、季研讨”常态化学习制度,构建“党建引领+跟班锻炼+专班实践+专题研修”提能机制。2024年选派6名青年科研人员到厅机关处室跟班锻炼,2名充实到厅重大项目推进专班,10人参加“数字人社”“技能四川”等专题研修,1人交流到重要岗位。三是树立行业典范。构建“内部学术高地+外部政研品牌”双轮驱动格局,确立“人社内部学术研究我最行、人社外部政策研究我最强”目标定位。2024年开展学术研讨10余次、跨省课题合作2项。
创新三大工作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构建“全周期管理、跨区域协作、多元化引才”三大机制,是破解科研堵点痛点、释放创新潜能的核心抓手。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壁垒,形成资源配置更优、协同效率更高、人才活力更足的人社科研生态。一是构建全周期项目管理机制。建立“申报-论证-实施-验收”四维管控体系、“立项-开题-中评-终评”四轮质控体系和“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评价体系,实现科研任务高效推进。二是健全多层次协作机制。构建“纵向贯通部省市县、横向联动政校企协”协同网络,与浙江、上海、山东、广西等地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按需跨区域开展重大课题联合攻关。三是创新多元化招募机制。依托高校院所、行业学会和人社骨干资源,多措并举选聘特聘研究员300人、评审专家101人,科研专家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构建三大支撑体系,夯实科研工作基础。立足“立体化调研、科学化评估、实效化转化”三大支撑体系,是提升科研工作质量效益的根本保障。通过织密数据网络、完善评估模型、畅通转化渠道,形成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完整闭环。一是完善立体化调研网络。推进“1个省级数据中心+15个科研基地+21个市州观测点+N个企业样本”建设,年均采集数据1000余条,数据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二是建立科学化评估体系。构建包含6大业务板块、100余项指标的“人社政策绩效评估模型”,常态化开展市(州)人社年度工作评估,提出优化建议60余条。三是健全实效化转化体系。制定《四川人社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认定标准》,搭建“理论成果-政策建议-实践应用”三级转化平台,2024年推进转化科研成果18项,其中2项获省领导批示。
打造三大服务平台,提升科研服务能级。搭建“高端智库、知识共享、成果展示”三大平台,是扩大科研影响力、增强服务辐射力的重要载体。通过整合资源、创新载体、拓宽渠道,推动人社科研成果转化为决策参考、实践指南和社会共识。一是搭建高端智库平台。组建400余人的“四川人社科研智库”,建立“需求征集-课题委托-成果应用”全链条服务机制,年均提供决策咨询服务100余人次。二是共建知识共享平台。联合厅属单位及市县人社部门共建“四川人社文献资料库”,收录政策法规、研究成果等文献资料,开发智能检索系统,实现资源一站式获取。三是创建成果展示平台。创办《人社参考》学术内刊,领办《四川劳动保障》科研专栏,合办《成都理工大学学报》人社专栏,设立“理论前沿”“科研实践”等栏目,刊发成果60余篇;编撰出版《四川人社蓝皮书》(2023-2024),平台建设向纵深推进。
培育三大特色品牌,彰显四川科研优势。 打造“科研讲堂、人社指数、交流活动”三大特色品牌,是塑造四川人社科研辨识度、影响力的关键路径。通过品牌化运作形成示范效应,推动人社科研工作从“做亮点”向“树标杆”迈进。一是擦亮“四川人社科研大讲堂”品牌。构建“政策解读+理论研讨+技术应用”三维课程体系,创新“现场+视频+直播”讲堂形式,年均举办4期专题培训,线上线下累计培训5万余人次,满意度达98%以上。二是打造“就业综合指数监测”品牌。创新构建“人社内部数据+市场头部企业数据”双维度指标体系,为就业形势分析提供科学支撑。同时,还积极探索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指数、人才发展指数、数智人社指数等,推动构建四川人社综合指数集。三是培育“人社科研交流活动”品牌。持续深化“共研人社·智汇天府”科研交流品牌建设,2024年成功举办“培育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主题征文活动1次、全国性科研交流活动1场,逐步构建起多方参与、协同创新的良好格局。(作者单位/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