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23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文章指出,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2025年春节档电影,充满“东方韵味”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成绩斐然,累计票房(含预售及海外票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是中国电影史上首部、全亚洲首部票房过百亿的影片,创造了全球单一电影市场最高票房纪录。该影片取得的成绩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与无限潜力,有力证明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仍有强大生命力与吸引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继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滋养新时代文化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活水有向”,坚持党的领导,汇聚人民心声。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和导向,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新时代文化发展必须要明确的问题。党的领导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党始终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通过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扶持文化产业、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等举措,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始终不渝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高举习近平文化思想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好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确保文化创新创造道路不偏、方向不变、行稳致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人民是文化创造的源泉。中华文化历经千年,正是依托中华儿女的智慧,在中国人民的具体实践中孕育而生的。影片中大量运用的各种青铜器型与纹样、中国古典建筑形制、中国传统乐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中华戏曲等文化瑰宝,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文化创造主体地位,深入人民真实生活,反映人民殷切期盼,自觉向人民求经问宝,把人民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作品的最高标准,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活水沁心”,筑牢文化自信,润泽心灵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哪吒闹海”的故事脱胎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和文学名著,在民间口耳相传,承载着中华儿女千年的集体记忆,其中惩恶扬善、扶危济困、孝亲敬老、讲信修睦等精神内核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艺术精神和科学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中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民爱物、克己奉公、刚柔相济、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思想,不仅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1世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思潮剧烈激荡、相互碰撞,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发激烈。我们务必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智慧,摒弃“唯洋是从”等错误观念,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坚守住自身的文化立场,以自信开放的心态和创新进取的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创造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民众道德素养水平,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广泛传播与长远发展。
“活水共融”,聚焦锐意创新,再谱文化华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影片在巧妙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同时,大胆进行“故事新编”,使古老故事焕发出契合当代价值观的全新魅力。“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不仅呼应了当代年轻人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突破困境、实现梦想的渴望。电影十分注重技术的创新和运用,动作捕捉、流体模拟、粒子系统等多项先进制作技术在影片的动画特效中轮番呈现。全片1900多个特效镜头、10000多个特效元素,上千人的制作团队耗时5年仔细打磨,138家中国动画公司共同托举起了“国漫之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聚焦内容和形式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审美、现代价值观紧密结合,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丰富展示与传播方式,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魅力。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加强与国际文化机构和媒体的合作,创新对外话语表达,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成都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曹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