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钦
“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学毕业后,我响应号召,成为一名选调生,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我被选派到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进行基层实践锻炼。其间,虽然碰到过“烫手山芋”,也曾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群众的笑脸始终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
刚到村里开展调研时,我发现不少农户都养殖甲鱼,一打听才知道村里的甲鱼养殖历史已经有30余年。当时因市场需求缺口大,加之经济效益高,村里成为遐迩闻名的“甲鱼村”。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养殖技术滞后、无序竞争、销路不畅等问题逐渐出现,因经营不善而退出市场的甲鱼养殖户不断增多。短暂的兴旺过后,甲鱼产业迅速衰退。
在乡村振兴的“大棋盘”里,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为激发甲鱼产业的新生机,我同竹篙镇的干部积极向省水产研究所专家请教,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探索出稻甲共生种养模式,并申请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稻甲综合种养观光产业园,集甲鱼养殖、美食养生、科普研学、乡村体验于一体,促进农商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再次激活甲鱼产业的市场潜力。如今,村里水产养殖面积已有1000余亩,年产甲鱼180余吨,年产值近千万元。腰包鼓了,村民笑容多了,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甲鱼不仅要养殖得好,还要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参观学习时,我了解到,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业是竹篙镇的特色。那能否把甲鱼进行精深加工后再推向市场?有了这个想法后,我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企业积极对接沟通,在经过产品设计、多轮试验后,我们推出了甲鱼煲系列预制调理食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做好“土特产”文章,销售方式也得蹚出新路子。村里水果不少,但苦于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只能忍痛贱卖。对此,我与其他驻村选调生一同搭建助农电商平台,将甲鱼、耙耙柑、竹编蒸笼等10余种农特产品搬到“线上”,实现“线上+线下”联动,销售总额超100万元,为打响本地农产品特色品牌开辟了“快车道”。同时积极主动挖掘和培育返乡创业人员、新农人,举办村级集体经济电商直播训练营,向村民传授直播实操、打单、发货等技巧,利用数字网络平台推动农商直供、产销对接,用数字化为乡村振兴蓄力赋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看着甲鱼打包成箱发车销往全国各地,以前为销路发愁的老支书终于咧嘴笑了起来,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
经风雨、长才干,两年基层锻炼,我从没干过农活的“城里娃儿”慢慢成长为腿上泥厚的“泥腿干部”。多与群众心贴心交流、多干让群众“咧嘴笑”的事,是我驻村工作收获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以后工作的方向。(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武侯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