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4年10月合刊/第19-20期
播下更多人才“种子”
2024-10-22 15:57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发展共推|

如何补齐人才短板?构建发展共同体,推动干部人才互派互育,实现帮扶进度共推共促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范吴瑕

三会村乡村新景。供图/三会村村民委员会

10月11日,天气微凉,广元市苍溪县浙水乡山水村集体经济食用菌产业基地里,省委组织部驻山水村第一书记徐帅正在查看菌棒制作情况,欣喜之余下也带着一丝隐忧,“种植基地建起来了,技术也有了,还得卖出去、卖得好,但我们最缺专业运营人才。”

事实上,“缺人”不仅是山水村面临的现实难题,也是许多欠发达县域面临的问题。县域要发展,缺什么人?托底性帮扶,该向县域端什么“菜”、配什么“人”、育什么“才”?这是托底性帮扶工作中,不少人的疑问。

破局,奔着问题去。依托党建引领帮扶工作共同体机制,紧盯干部人才力量不足、引才育才无方、专业人才缺乏之难,各地帮扶力量精准“滴灌”,加快构建发展共同体,铺开了一轮“缺啥补啥”的“县域人才突围行动”。

力量薄弱?

搭好“梯子”,育出“好苗子”

欠发达县域产业基础、基层干部人才力量相对薄弱,如何才能帮到关键处?“把最突出的短板补起来”。

“哪里弱补哪里。”省委组织部定点帮扶苍溪工作组组长赵丹很有感触,“产业人才力量不足,村党组织书记年龄老化,后备力量储备不足是苍溪县面临的发展现状。”

为打通“梗阻”,省委组织部指导完善《苍溪县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方案》,推广“回乡介绍信”机制,摸排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280名。

一封“回乡介绍信”,让“90后”向波回到了来龙村。“我有想法,村里有需要,一拍即合。”向波说,在流动党员党组织的“牵线”下,他回村发展起肉羊养殖。去年,向波“解锁”新身份——村委会副主任,建设乡村的劲头更足。

以满足农村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五支帮扶力量”将“人才引育管用”作为重点。

“现在村里有很多年轻人。”在省委组织部的帮扶下,困扰山水村许久的“人”的问题,有了“解法”——人才回引。“让有想法、有市场营销经验的返乡创业青年吴志怡专门负责食用菌产业发展。”徐帅说,今年,吴志怡成了产业基地负责人,重点在产销对接上下功夫。

通过电商直播、供应商超,小山村的平菇渐渐有了“名气”。“这类人才乡村最需要。”徐帅说,从“有产业无能人”到“处处有新农人”,离不开精准引人育人,“今年吴志怡已被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培养。”

在苍溪县,作为村级后备力量培养的返乡人才已有85名,吸引他们留乡兴乡的除了政策、情怀,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关键。

“苍溪的猕猴桃、雪梨优势十分明显,但不是每个村都能出精品。”一年多的驻村帮扶经历,让省委组织部驻三会村第一书记段鑫十分清楚干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组织村‘两委’干部、种植大户到陵江镇、利州区龙潭乡等地学习发展集体经济、种植猕猴桃等知识。”这些天,段鑫和徐帅还在谋划民宿、文旅方面新的培训。

向外借力,向内聚力,更多的人才帮扶措施落地。今年7月,省发展改革委增派11名青年干部赴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积极衔接各类中省预算内资金超1亿元,支持越西县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等项目,不断增强县域“造血”功能。

省委组织部驻山水村第一书记徐帅(右三)和村民在田间学习种植技术。供图/山水村村民委员会

培育无方?

结对共育,开出产才发展“良方”

如何把帮扶力量用到刀刃上、培育出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干部人才,是摆在不少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中的一道难题。

以“结对”巧妙破题,张义娟和严晓群因此相识。

去年7月,宜宾市农业科学院正高级农艺师张义娟作为宜宾市结对帮扶巴中市恩阳区工作队(以下简称“宜恩工作队”)队员,结识了恩阳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的严晓群,他俩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推动油菜产业发展。

为了改变点多面广、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怎么破?宜宾市和恩阳区达成了共识:“人”是关键,“结对”是方法。

从“谁来扶”入手,宜宾针对恩阳所需,选优配强帮扶队伍,29名队员来自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乡村振兴等15个领域,并与恩阳区30名干部人才结成帮带“对子”,双向培养。说起宜宾市结对帮扶恩阳区的工作,宜恩工作队队员、双胜镇结对共建专班班长赵帝说:“我们是全员结对,精准帮扶。”

张义娟和严晓群,便有了“手拉手奋斗”的缘分。严晓群帮助张义娟快速熟悉恩阳区产业发展现状,张义娟指导严晓群完成恩阳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双向互动,成了两人的工作常态,更是两地干部人才共育的缩影。

这条“结对共育”的链条还在延伸:帮扶工作队与恩阳区4个镇(街道)、9个重点村(社区)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被张义娟一眼“相中”的碧石村就是其一。

“这里耕地多、土地肥沃,但农作物种植缺少规划。”刚到恩阳区,张义娟便发挥自身特长,给碧石村开出了一张发展“良方”:规模化种植优质水稻、油菜、玉米等粮食作物,套作、间作经济型蔬菜。

新的发展思路带来新的活力,围绕发展富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党建共建,帮扶工作队同碧石村有了更多交集。9月26日,张义娟又来到碧石村,为村民们带来“双低油菜开发利用”的相关知识,指导碧石村油菜产业发展。

用好“结对共建”,实现工作共推:宜宾市南溪区与巴中市恩阳区缔结友好城市;宜宾市高县、筠连县相关单位与恩阳区开展全域结对共建,助力产业培育、人才共育。这些持续更新的帮扶进展,将干部人才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一年多来,四川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充分发挥帮扶力量所在党组织的作用,整合帮扶资源,为县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专业人才少?

借智借力,用好本土人才

专业人才,是欠发达县域最稀缺的资源之一。

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北大门,甘洛县大力实施工业倍增突破工程,亟需专家人才“牵引”。

海拔2200米以上,甘洛县工业集中区(以下简称“甘洛园区”)正在努力打造全省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绿色产业基地。“托底性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甘洛县统筹用好‘组团式’帮扶力量,用活帮扶资源,加压奋进。”甘洛县委书记刘建波说,“支撑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人才,除了强化人才招引,本土人才的培育也很关键。”

如何用好帮扶资源,盘活人才存量?甘洛县积极推动各类人才资源向工业领域集中。依托五家帮扶单位资源优势,邀请四川振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鼎浩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专家团队开展专题培训,甘洛园区发展后劲更足。

瞄准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一支由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和“地方队”优势互补,奋力啃下“硬骨头”。

由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党亚固牵头的川大专家团队助力甘洛开展创建工作基础资料的审核、收集等,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程师蒋佩玲开展申报省级经开区用地审查组卷报批和“亩均论英雄”调查评价技术服务。借力、借势、借智,充分发挥“组团式”帮扶干部人才作用,甘洛县的人才队伍正不断充实,活力持续释放。

从外部“输血”,也要从内部“造血”,对于全省不少欠发达县域来说,盘活人才的关键仍然在于全方位、多层次育才。

“围绕培育园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基地,甘洛园区已初步建立企业人才信息库。”甘洛县托底性帮扶协调机制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发挥帮扶人才“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强化“培训赋能”,提升本土人才职业技能。在甘洛县,人才帮扶越来越“实”:中石化西南石油局组织专家团队围绕甘洛县重点产业项目开展技能培训,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选派专家指导园区建设……

共推共育,“五支帮扶力量”在全省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中拧成发展共同体,专业人才缺口不断缩小,人才成长通道逐渐打通,县域发展有了“源动力”。

编辑:易贝羽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