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玉梅
9月19日,中宣部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爱党报国、倾听海洋声音的杰出科学家”,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选调生作为党和国家的后备力量,要主动学习杨士莪院士一生以“国家需要”为导向、以实干担当为力量、以无私奉献为底色的精神,争做新时代的领航员、行动派、接棒人,将青春力量扎根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汲取“愿以此身长报国”的信念之力,做“不须扬鞭自奋蹄”的领航员。少年时代在颠沛流离中立下“读书是为了救国和报国”的志向;青年时期在“国家需要”中几易专业;人到中年在技术封锁中填补空白;老年时期在荣誉加身中坚守三尺讲台……年少时树立的理想信念,让杨士莪同志始终与国家需要、人民期盼同频共振,谱写出一首首时代赞歌。“志不强者智不达”,理想信念正如种子之于农业,只有让“信念之种”扎根在热血青春中,革命理想才能在基层沃土“迎风绽放”。广大选调生要常怀忧国忧民之心,永葆爱国爱民之情,从“国之大者”“国之大业”中获得力量,自觉补足精神之“钙”,主动将“小我”融入祖国“大我”之中,在“择一事终一生”中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领悟“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的实干之要,做“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行动派。为填补“水声学”科技领域空白,面对国外的关键技术封锁,年近花甲的杨士莪带领考察队“下五洋捉鳖”,白天做实验、晚上打鱼、烧压载水舱中漂着油污的水喝,跨出了中国水声“从浅海迈向深海”的第一步。他说,“大海变幻莫测,坐在家里搞研究肯定是不行的。”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坐在办公室“谋发展”也是不行的,选调生要领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入局”之道、坚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之力,主动到田间地头、基层一线,沾上“泥土味”、染上“烟火气”,将干事的热忱和奋进的豪情投入火热的基层熔炉,在困境中打磨“真本领”、在磨难中练就“精功夫”,以奋斗之我、实干之我强党兴国。
感受“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之美,做“功成必定有我”的接棒人。杨士莪教授扎根水声学科教育近70年,90岁时仍担任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课程教学工作,被称为“一站到底”的教授,他提出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选调生要认真学习领悟其思想理念,注重自我修养,提高个人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开拓视野、站位高远,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与国家需要、时代需求相结合,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并为之奋斗终生。
(作者单位/中共南充市嘉陵区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