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这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如何开展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广大年轻干部要把握青春年华,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困难矛盾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淬火历练,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迈开腿、走进门,当好会说“千言万语”的“亲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就不能真正了解群众所想、所急、所盼。年轻干部要坚持运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拜群众为师,少些“书生气”,多些“乡土味”,通过入户走访、关怀慰问等方式走进群众、融入群众。要主动带入“亲戚”的角色定位,常说接地气的“乡言乡语”,到群众家中、田间地头,与群众拉拉家常、问问情况,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体会群众冷暖疾苦和期盼呼声。要常听有趣的“乡亲乡事”,通过群众身边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例子,了解掌握村情村况和乡风民风,不断提升与群众的共情力,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密切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多动脑、勤思考,当好能出“千方百计”的“亲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年轻干部要常怀一颗“学习之心”,多向领导、同事、村干部“取经”,多向党员群众“问策”,找准基层工作“小切口”,围绕衣食住行等小事发力,切实解决群众的“大问题”。要校准行动靶向,精准对接群众实际需求和困难,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拿出“好点子”、开出“好方子”,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要有清晰的“边界感”,坚持在纪律、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力戒骄躁、浮躁、急躁,规范好言行举止、作风姿态,不踩红线、不越底线。
用真心、办实事,当好愿吃“千辛万苦”的“亲戚”。办好民生实事、改善群众生活、增进群众福祉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年轻干部要秉持“人民至上”的初心和使命,以“想为”的境界、“敢为”的担当、“勤为”的境界、“善为”的能力,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引领群众,当好群众身边的“引领者”、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扬群众“主人翁”精神,构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要聚焦推进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民生福祉等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问题,立足工作实际,紧扣发展规划,积极破瓶颈、解难题、促振兴,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
(南充市高坪区高端人才服务中心 龚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