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要论
深刻认识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社会条件和有利时机
2023-08-17 15:03来源:四川党建网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大思政课”作出重要论述。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意味着对思政育人工作规律的认识进入新的更高阶段。“大思政课”概念为何在这个阶段提出?推进建设大思政课,具备怎样的社会条件和有利时机?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创新理论为大思政课提供了源头活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作出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的思想、观点、论断和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创新理论,既指导大思政课建设这一实践,为其提供根本遵循,又是大思政课研究的主题,成为其宣传阐释对象。党的创新理论大发展,为大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和取之不竭的“活水”,大思政课是党的创新理论和青年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将“食材”“活水”转化为“养分”,源源不断输送到青年中,助其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近年来,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普及化取得重要进展,这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系列普及读物,不仅在内容上实现了通俗化,还在传播形式上实现了多样化,让党的创新理论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成为更多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为大思政课链接社会创造了重要基础。从发展的观点看,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有力号召。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党的创新理论得到发展和跃升。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这也为大思政课不断守正创新、勇担使命提出新的实践要求,大思政课也必将在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中保持蓬勃的生命力。

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新时代十年,我们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形成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家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党校行政学院和军队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五路大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等系列纪念活动。

经过努力奋斗,我国文化建设呈现出民族精神不断振奋、民族力量不断凝聚、主旋律不断唱响、正能量不断弘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不断得到巩固的崭新气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这为新时期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破与立”“激与扬”,旗帜鲜明地反对、抵制和驳斥各种错误观点,旗帜鲜明反对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霸权主义,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其本质也是讲道理。大思政课是讲道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要善于转化运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各项成果,要理直气壮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相互作用为大思政课提供了生动素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当代历史性地交汇,相互作用、相互激荡,勾勒出一幅壮阔图景。百年大变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历史契机和外部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成为推动百年大变局最重要最积极的变量。这样的历史演变,既有中国人民历史性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向着伟大梦想进军的火热实践,也有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深刻调整的国际秩序和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各种力量角逐、各种风险凸显、各种思潮抬头、各种考验来临……如此背景下的当代史,为大思政课提供了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大思政课要坚持跟现实结合起来,以天地为背景,以社会生活为棋局,把陈列在祖国大地上、流淌在民族历史里、贯穿在奋进征程中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在“古今中外”的比较中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在批判鉴别中明辨大是大非。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辅导员 李琦)

编辑:黄敏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