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张微微
【镜头回放】
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5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芦山地震灾区考察,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2022年6月1日,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地震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灾区人民生产生活,对抗震救灾作出重要指示。
6月21日,夏至,绿水青山环抱中的芦山却格外清凉。在一家名为“李二哥特色纸包鱼”的庭院餐馆里,老板李连强新买的轿车停在院落,一家人在忙碌中开门迎客。不远处的“龙门山庄”,一辆辆满载游客的大巴车进出其间,山庄主人骆大芬夫妇满面笑容地迎来送往。今年以来,她家的40多间客房几乎天天爆满,年收入恢复到2020年以前的300多万元已无悬念。
眼前景美人和、安居乐业,十年前这里曾一度满目疮痍。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当时,震中龙门乡99%以上的房屋垮塌,2.4万余人受灾。5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芦山地震灾区考察,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深切关怀、殷殷嘱托,为芦山灾后恢复重建注入了动力,为探索重建新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涅槃新生。震后十年,芦山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近日,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来到龙门镇青龙场村、隆兴中心校,见证了一幅感恩奋进、拼搏向上的振兴画卷。
青龙场村美景。供图/芦山组
新路子 新生活
走进芦山县龙门镇青龙场村河心组,玉溪河蜿蜒流淌,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小楼傍河而建,房前小院里花草簇拥。
“快来尝尝我们的特产——龙门花生。”青龙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刚端出一筲箕花生请记者品尝,“等到8月花生成熟了,拔出晒干后就可以进行炒制卖给游客了,最高可卖到40元一公斤。”河心组是沙滩地,这里的老百姓几乎家家都种龙门花生,一亩地可收获400公斤。
“今年龙门镇花生种植面积有500余亩,产值预计约350万元。花生产业带动了龙门镇农民持续增收。”据龙门镇党委书记苟发灵介绍,重建中,为实现产业振兴,龙门镇积极探索以种养循环为特色的生态果药产业,依托“钱记鸡业”“星康源公司”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种养循环模式,引导群众发展以适度养殖带动果药种植的立体农业新模式,打响“龙门花生”“生态果蔬”品牌。
“通过发展产业,2017年,青龙场村在地震后纳入建档立卡的124户贫困户就全部实现脱贫。”王刚说。
站在位于青龙场村纱帽山半山腰的龙门溶洞前向下俯瞰,青龙场村的乡村美景尽收眼底。广袤的绿色田野上,“灾后重建新路发源地”几个大字让人直观地感受到这里时刻跳动着的“感恩”“自强”强劲“脉搏”。
依托当地文旅企业,龙门溶洞正逐步完成基础设施升级,从山下村史馆到洞门口的“丛林小火车”轨道已建造完成,今年8月将正式与游客见面。
青龙场村的产业发展正迈入“农文旅”融合发展快车道。
“青龙场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发力、更好发展’的殷殷嘱托,沿着重建新路继续前行。”王刚介绍,在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下,青龙场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个振兴,大力发展以观光体验农业为主、休闲康养为特色的文旅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2年,青龙场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4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7409元,迈入雅安市第一方阵。
目前,以青龙场村为源头的重建新路还在延伸。按照“农旅融合、种养循环、观光体验”发展思路,一个以龙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文旅核心,以罗纯山沿线为果药产业种养循环带、玉溪河沿岸为生态观光产业带,以古城红军村、龙门溶洞、射箭坪为“三翼”的“一核两带三翼”产业蓝图正在整个龙门镇铺展开,发展梦想逐步照进现实。
新希望 新梦想
“感恩自奋强,铸就成才梦……”6月20日,在芦山县龙门镇隆兴中心校的一节音乐课上,孩子们跟着老师的钢琴伴奏,深情地唱着歌曲。
隆兴中心校是一所村小,在地震中严重受损。震后三天,学校在帐篷里复课,是芦山县最先复课的学校。校长王智强回忆,2013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参加了二年级一班的音乐课和五年级二班的“感恩奋进·放飞梦想”主题班会,总书记听了孩子们的梦想后,称赞他们很有想象力。
记者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正对大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雕塑,其中一个造型是翻开的读本,呈现出第一讲《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记录着当年总书记来到这所学校的情景。
“‘感恩’是隆兴中心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智强说,地震后,隆兴中心校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帮助,新增了科技馆、食堂等配套设施。
如今,无论是在学校的宣传栏还是在教学楼的走廊上,随处都能看见体现“感恩”“奋进”的文字或图片,学校还专门打造了“感恩陈列室”,先后举办感恩主题文艺演出32场、感恩主题班会120次,办感恩报80期,写感恩书信1200余封等,其中3封写给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感恩书信,均得到了总书记的回复。
为了让更多孩子敢于创造梦想,隆兴中心校打造出新的办学特色,修建了近百米的壁挂式科普长廊,定期开展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将学校建成一座“农村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
在学校的宣传栏里,记者看见了当年五年级二班的学生代表照片,班上30名学生,其中有17人在读大学,1人当上了摔跤运动员,1人成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在总书记见过的孩子中,当年在芦山县体育馆安置点内,总书记亲过脸蛋的小男孩骆俊诚尤其让人记忆深刻。记者特意到芦山县芦阳第二小学,见到了今年12岁、上五年级的骆俊诚。身着一套蓝底白花运动服,佩戴红领巾的他看起来阳光开朗,他说:“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军人。”从小受感恩文化熏陶的骆俊诚有着跟多数男孩一样的“保家卫国梦”。
感恩是奋进的力量。在龙门镇感恩广场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块名为“感恩石”的大石头。石头的两面都镌刻着鲜红的大字:一面是“感恩”,一面是“永远跟党走”。(责编/陈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