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3年6月下/第12期
三苏祠:写下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2023-06-21 15:05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张微微

【镜头回放】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走进千年古祠眉山三苏祠,深有感触地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从文化自信,总书记又谈到道路自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他还谈到了家庭家风家教建设:“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图/CFP

六月的三苏祠,百年银杏、千年黄葛,生机盎然。

“沾三苏文气,书锦绣文章。”6月6日,芒种节气,在这个既是耕耘又是收获的季节,眉山学子纷纷来到三苏祠开展研学,题扇赠诗、洗手静心、研讨书画……与文坛先圣共赴一场青春之约。

作为“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故居,三苏祠吸引了众多敬仰“三苏”的人前来参观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三苏祠考察后,全国各地到三苏祠观光旅游、学术交流、教学研学的人数不断刷新—— 去年160多万人次,截至今年5月底有70多万人次,其中“五一”小长假期间每天接待量超过2万人次。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客流满满的三苏祠,折射的是民族文化自信的熠熠光芒。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从而观照当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滴水”的三苏祠正牢记嘱托,为三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从“东坡文化”到“家国情怀”的延伸

—— 深度“读”“三苏”,从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坚定文化自信

小轩窗、屋檐雕栏、文房藏宝、生活细软……6月8日,全国首个以三苏家风家教为切入点的《中国有三苏—— 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在四川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开展。

作为2023年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东坡文化相关的三项重要活动之一,本次展览备受关注。

行走在家国情怀主题展的室内展厅,该厅打破时空壁垒,开启“穿越”文旅。用剪纸式造景还原“三苏”“家”中故事场景、用现代展示手段解读传统故事,通过雕塑、影片、全息投影、语音打卡等多媒体方式,带记者走进三苏文化的数字艺术空间,在三苏父子的“家”中感受三苏家风家教的魅力,与“三苏”来一次意想不到的“亲密接触”。

同一天,《宋元以来苏学文献大系》《三苏文化普及丛书》《叶嘉莹论苏轼词》《中国有三苏——三苏家风家教》……三苏文化出版工程首批成果发布会亮相眉山东坡书院。墨香四溢的19种416册图书,从不同角度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苏祠,就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增强家国情怀发表了重要讲话。按照总书记的指示,从今年起,三苏祠创新思路,从之前重点宣扬东坡文化转变为对三苏家风家教、家国情怀、廉洁文化、治国理政等方面进行着重研究和传播。”家国情怀主题展的策展人、三苏祠文博馆员翟晓楠向记者介绍。

这是今年以来,三苏祠展陈方式突破扁平化,立意创新、展陈水平全方位提档升级的标志性一展。

此外,一年来三苏祠在文物保护水平、学术研究、展览陈列、三苏文化推广、文旅融合等方面均实现较大进展,如:编制消防设施改造提升、馆藏古籍保护修复、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5个;整合全国三苏文化研究力量,组建学术委员会;成功举办第五届东坡文化学术高峰论坛;开展“三苏家风进万家”巡展活动;完成三苏家教家风和廉政思想讲解;等等。

忙忙碌碌的一年,三苏祠的巨大变化让文物宗教部主任徐丽感触颇深,她说:“如果说以前大家逛三苏祠主要是逛一座风景优美的文化公园,那随着展陈方式和传播活动的不断丰富、优化升级,近年来大家到这里更多感受到的是三苏祠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更能真切触摸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一年来,以家庭为单元的游览方式显著增多,一家三代人甚至四代人同游三苏祠,他们带着孩子边逛边听东坡的故事、一起背诵东坡的诗词;还有的家庭让孩子参加三苏祠研学,开展诗词朗诵、书画活动,孩子们全程兴致勃勃。仅从教育的角度,你就能发现,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徐丽说。

东坡盘陀坐像。供图/三苏祠

从国家二级博物馆到世界一流博物馆的规划

——“1000年之约”,站在世界的舞台展示中华文化的强大“流量”

记者打开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官网,三苏祠的历史、动态,参观游览须知、导览地图,学术成果、社会教育、公共服务等丰富多彩的信息映入眼帘。游客可在线进行参观预约、并通过扫码享受到游览线路导航和AI语音讲解服务,数字化赋能进一步增强游客的游览体验。

这是一个巨大而丰富的三苏文化宝库。记者了解到,三苏祠内现保存有 16 处古建筑及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收藏有4000余件(套)有关“三苏”的文物和文献,陈列有三苏家训家风、生平成就、东坡书法碑林等,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纪念祠堂,也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 年 5 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与博物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为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博物馆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三苏祠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带来了机遇。”三苏祠博物馆规划建设部部长王荷向记者介绍,过去的十年,是三苏祠博物馆夯实业务基础,不断实现突破、创新发展的十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建设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视察后,三苏祠在坚持机构提升的进程中,又面临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紧抓机遇、破局挑战?2023年,《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3-2037)》的完成,为三苏祠建成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及享誉世界的一流博物馆绘就了实施路径。

“我们邀请国内顶级文博专家共同编制该规划,规划的中期阶段至 2027 年,届时将三苏祠博物馆建成制度完善、业务完备、特色鲜明、功能全面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完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眉山文旅融合对外窗口、5A 级景区等相关资质申报,智慧绿色三苏祠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显现;长期阶段至 2037 年,即苏轼诞辰1000 周年之际,面向世界讲好三苏故事,实现从内容到产品到服务的全产业链输出,将三苏祠建设成为展示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一面大旗、汲取治国理政思想理念的一座宝库、实证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典范以及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一块高地。对标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力争将三苏祠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王荷说,规划从发展目标、发展方略、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具体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目前,三苏祠正从保障文化资源的支撑度、充分体现与同类型博物馆的区分度、积极加强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响应度、不断提升与文明交流互鉴等战略的契合度等方面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尊崇敬仰的态度传承弘扬东坡文化,进一步塑造坚定文化自信的“眉山载体”。(责编/陈文娟)

见证:三苏文化传承发展一年步履

文物保护水平实现大突破

三苏祠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入选四川省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记大功专项奖励集体名单。

学术研究实现大进展

由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与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共同主持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45卷本《苏轼书法全集》已交付印刷,即将正式出版;《苏海漫游丛书》(论文集)《苏东坡与宋代审美研究专辑》《中国有三苏——三苏家风家教》等书籍完成编辑出版。

展览陈列实现大提升

三苏祠与四川博物院联合举办“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入围第二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2023年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试点工作。

三苏文化推广实现大传播

开展“三苏家风进万家”巡展活动,惠及民众5万余人次;完成三苏家教家风和廉政思想讲解500余批次;积极推进“中国有三苏系列短视频国际传播项目”等项目和“2023清明东坡祭祀大典—大江东去、子瞻归来”等特色活动;话剧《苏东坡》提档升级,开启2023年全国巡演;川剧《苏东坡》、音乐剧《苏东坡》、舞剧《东坡》、川剧戏歌《记梦》精彩亮相;东坡国际传播账号矩阵正式亮相,其以中、日、英等语言为桥梁,推介四川美食、好物,带领大美四川“组团出海”。

文旅融合实现大进步

三苏祠被评为四川省首批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四川省文博研学基地、“四川省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对台交流基地、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习近平用典中的苏轼名句

(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其深邃寓意极具启迪意义。在他引用过的古代诗词文章中,苏东坡的诗句被引用频次极高。本刊进行部分摘录,以飨读者。

三苏祠内景观。供图/三苏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 《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

选自《摆脱贫困》一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

——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范增论》

——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代侯公说项羽辞》

—— 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稼说送张琥》

—— 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上神宗皇帝书》

——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上初即位论治道二首·道德》

—— 在秘鲁国会的演讲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前赤壁赋》

—— 在中共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晁错论》

——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编辑:丁志鸿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