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喜欢称年纪大辈分高的人为“老辈子”,有的地方对年龄且德高望重的人还尊称为“大公”。在川南泸州市古蔺县的小水村,一心带领村民脱贫奔康的退休干部何宗辉就被尊称为“何大公”。
1998年,曾任泸州市政协副主席、古蔺县委书记的何宗辉退休后回到老家古蔺县小水村。很多人都感到疑惑:“不在城里享清福,偏偏回乡当农民,老人家图个啥?”“就想到家乡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农业落后,农村太穷,农民太苦。”何宗辉想法很简单,觉得应该用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为家乡脱贫致富尽点微薄之力。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想干好工作就得先吃透情况。”何宗辉返乡后头一件事就是对小水片区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当看到部分村民吃的是洋芋饭,喝的是酸菜汤时,老人很是揪心:“小水村山高林密,植被茂盛,身在风水宝地却过穷日子,实在不应该啊。”
“要让乡亲们富裕起来,首先得让大家转变观念,从思想上拔掉穷根!”读懂农村和农民的何宗辉决心身体力行做示范,先引导部分村民改变种养习惯,再带动更多的乡亲跟着一起干。
“农民要想致富,光吃苦耐劳不得行,必须掌握科学的种养技术才能适应市场要求。”1999年2月,何宗辉请来农业种植专家指导,头一个搞起了大棚蔬菜种植。村民用传统方法种植的蔬菜还没冒芽,何宗辉大棚内的番茄、辣椒已经开始挂果,提前一个多月上市卖出了好价钱。
“何老辈子说得对,种地也要讲科学才能赚钱啊!”见证“科学的力量”后,一些村民有心种植大棚蔬菜但又担心失败蚀本,何宗辉当即承诺,“你们大胆尝试,如果失败了,损失由我来承担!”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水村民也采用新技术种菜并尝到了甜头。
“农民最信服身边的榜样,前面的人成功了,后头就会有人跟上来。”头一炮打响后,何宗辉又陆续推广玉米定向移栽、单株密植、香稻抛秧等示范技术,使小水玉米从亩产300余斤增至1000斤以上,为农民科学种地提供了身边的“示范样本”。
“农村要致富,必须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何宗辉充分利用小水村的优势,引导当地村民种植水蜜桃、布郎李、红树梅、藤梨等优质水果,发展高山养牛、稻田养鱼、种植花椒、乡村旅游……20多年过去了,贫穷落后的小水村变成了产业兴旺的幸福村,村民们对老人的称谓也从“何主席”“何书记”改为“老辈子”“何大公”。
“怀着一片真情初心回馈家乡父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事,锲而不舍20余载发展特色产业。”老党员何宗辉通过深入调研摸清村情、身体力行引入先进技术、坚持不懈培育特色产业实现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成功经验,对当下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党员干部无疑有着宝贵的启发借鉴意义。
(青神中学校 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