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冯雅可
乌梅花开,游人如织。图/胡小倩
春暖花开,踏青正当时。粉白可人的乌梅花漫山遍野,赏花的游人喜笑颜开。“人在花中笑,花在人旁俏”便是达州市达川区百节镇乌梅山村的早春风光。
乌梅花开时赏花、乌梅成熟时摘果,乌梅山村已成为达州市民近郊游的首选地。日益兴旺的花果经济背后,是当地依托乌梅产业,推动“园区+景区”建设,实现三产融合、乡村发展的积极探索。
一棵树 一座林
一棵六百多岁的乌梅古树,枝干遒劲,花开花落间见证着达川区乌梅种植的悠久历史。这棵被誉为“乌梅帝”的古树位于乌梅山村,也是这座乌梅山林的起源。
“我们这儿拥有全国最大的乌梅原生资源林,现存百年以上的乌梅树1500多棵。乌梅中的有效成分枸橼酸含量达29.4%,高出《中国药典》标准近一倍,居全国首位。”谈及达川乌梅的优势,达州市达川区茶果站站长梅国富如数家珍。
近年来,达川区凸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优势,合理设置园区功能板块,打造出了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善、品牌影响力大、资源要素聚集、辐射带动有力的乌梅特色现代农业园区。
乌梅山村作为乌梅特色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种植了4000余亩乌梅。“除了田地,全村能用上的地方都种了乌梅。”乌梅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先均介绍。随着乌梅种植逐渐成规模,村“两委”不断借力发展产业,通过流转土地引进业主,建立起1300余亩的乌梅示范基地,依托“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村民既能收取土地租金、还能在示范基地务工,企业则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村民的乌梅鲜果。
“光靠种乌梅就能挣钱,这种好事以前哪敢想。”早些年,乌梅山村一组村民陈洪军因没有销路,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的乌梅烂在地里。自从村里乌梅产业规模化发展以来,企业收购的小车直接开到家门口,陈洪军再也不愁销路,对种植乌梅又有了新盼头。
种下青翠乌梅树,收获致富新希望。代代相传的种植技术、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一颗小小乌梅逐渐孕育出如今繁盛的乌梅产业。“过去,村里乌梅种植规模小、产量低、收入少,家家分散种植,尚未形成集聚效应。”对比如今的种植情况,谢先均说,改变可谓是天翻地覆,“无论是乌梅品质还是村民收入,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
一条线 一番业
酸甜开胃的青梅酒,制成药材的乌梅干,美容护肤的乌梅粉......近年来,以达川乌梅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产品逐渐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我们目前开发出六大类150多种乌梅产品,还将继续从乌梅的保健、美容、药用方面进行研发,进一步拓宽乌梅精深加工能力。”落户乌梅特色现代农业园区的四川丹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梅公司”)总经理李学峰深有感触。
以乌梅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产品。供图/达川区融媒体中心
无菌灌装、机器人码垛,空罐、液位、真空、喷码、称重五大全自动检测系统……在丹梅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条具备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易拉罐饮料生产线正有序运转着。整个流水线虽只有几名工人辅助,但一分钟内,600罐“青梅爽”饮料便可灌装完成。而制成这些饮料的乌梅,全部来自乌梅山村的乌梅示范基地。
"我们流转土地建乌梅示范基地,一方面是为了获取最优质的乌梅,另一方面可带动村民种植积极性,为公司发展铺路。”李学峰介绍,公司生产线对乌梅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长远来看,乌梅种植辐射区域越广,对企业发展就越有利。
近年来,为强化加工支撑,达川区委、区政府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引进乌梅产业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合社4家,建成现代烘干房和分拣中心4个、预冷库7座,建成乌梅烘干、酿制等初深加工生产线,平均年加工鲜果1.5万吨。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只依靠卖乌梅鲜果,那么我们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的脚步便会停滞不前。”梅国富介绍,下一步,他们将会同专家对乌梅山村的乌梅品种进行基因测序,再细分出更适合药用和食用的品种,助推乌梅深加工产业链提档升级。
一个园 一道景
一朵乌梅花、一颗乌梅果,成就了一座乌梅山;一座乌梅山,又吸引了无数喜爱乌梅的人。随着乌梅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集避暑休闲度假、生态康养旅游、特色农业观光、巴山民宿体验于一体,景区内的乌梅山村实现了新跨越,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打卡”地。
“今年游玩的人更多了,生意越来越好。”仅“三八”妇女节当天,农家乐就接待了50桌客人,这让乌梅山村蔡家坡生态农庄负责人夏义国喜上眉梢。
修果园、建农家乐,返乡创业十余年来,夏义国一心扑在乌梅山村的乡村旅游上。“我一直坚信,做大做强果园经济才能引来更多游客。”如今,他流转了400多亩土地,种植草莓、葡萄、猕猴桃、枇杷等各季水果,一年到头几乎都有花赏、有果摘,游客不断。现在的乌梅山村已逐渐发展起餐饮、住宿等多种业态。
近年来,为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推动农户增收致富,达川区委、区政府立足长远,坚持产业建设园区化、园区建设景区化,从加工业延伸至服务业,依托蓬勃生长的乌梅,推动农业园区及旅游景区建设,青山绿水之间,一张三产融合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初春时节,欣赏漫山绽放的粉白色乌梅花;端午前后,体验趣味采摘、品尝地道乌梅餐,这是许多游客来乌梅山村的玩法。”百节镇党委书记向勇介绍,正是这一颗颗乌梅,年吸引游客超过20万人次,带动沿线村民通过办农家乐、卖农副产品等增收致富,“引来游客,更要留得住游客,我们将继续增加业态布局,让乌梅山村夜游、夜购、夜宿等‘夜经济'也活跃起来。”(责编/陈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