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数字党刊
党建数字云
党建展馆
公益广告
首页2023年3月下/第6期
张崇鱼:耄耋之年要奋斗 红军精神世代传
2023-03-22 12:14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讲述人:巴中市巴州区人大常委会离休干部 张崇鱼

我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巴中市巴州区龙背乡(现归鼎山镇管辖)。那时,这片红色热土上硝烟还未散尽、号角依然在耳,英勇的红军是我们的偶像。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1973年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92年,为筹备庆祝红军入川60周年纪念活动,我阅读了大量有关红军的书籍。这些红军故事激荡着我的心灵,一个想法油然而生:“当年,红军战士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作为川陕苏区的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尽我所能,把红军战士的史料收集起来,为他们树碑立传,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想法很好,现实情况却窘迫:“没人、没钱、没阵地,连一部电话都没有。”

于是,我四处去借,一个“厚脸皮”的痩老头在各个材料商之间穿梭游说。

修建碑林难,寻找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红军遗物更难。1993年开始,我踏上了收集老红军资料、文物的漫漫长路。

住几块钱的地下室,饿了买点烤红薯,渴了喝点山泉水,还被当成骗子关进派出所,遭遇抢劫被打得头破血流,被小偷划破胸口,四次遭遇车祸,两次被下了病危通知书……身体受尽苦楚的同时还经常被误会。老伴心疼得掉眼泪:“老爷子,莫折腾了,命都快没了,还找个啥!”

但我仍然有股子倔劲:“临阵退缩,就不是共产党员!”

十几年里,我们走了全国20多个省、市、县,拜访了1000多家单位和6000多位红军将士及亲属,收集红军纪念物品12000多件。

在大家的共同奔走下,碑林建设募捐资金达3000余万元。在碑林建设过程中,直接参加的领导有30多位、工作人员200余人,不计报酬投入碑林建设的技工、民工达1000余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7月15日,占地120余亩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终于开馆。在鲜花和掌声中,我热泪盈眶:这一座座丰碑,让红军的英魂得以在此长眠安息,让这段鲜红的历史和红军的精神被后人铭记!

在上级组织、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目前将帅碑林已建成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纪念碑长廊、楹联长廊等十四大碑区,共嵌碑4580余块,石刻红军名录13.8万人。将帅碑林建成后,先后接待了有关领导、红军战士、红军亲属以及社会各界人士300多万人次。

很多人说,能够建成全国最大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有我的一份功劳。但其实,我只是做了一点共产党员的“分内事”,对比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士,这真算不了什么。

浸润着红色血脉的巴中大地,到处烙下红军的印记。如今的革命老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精神激励着巴中儿女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奋力书写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巴中篇章。

虽然已经80多岁,我依然到处为年轻人讲红军故事。有人问我,身上为什么有这股劲?我告诉他们:“民族复兴国人盼,新的长征路在前。巴山蜀水风云涌,开创伟业莫怕难。耄耋之年要奋斗,红军精神世代传!”(责编/王瑾)

编辑:母婧潇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5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