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省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主动创新,全面推动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种特色发展模式,激活乡村旅游发展内生动力。本期,“乡村画卷”栏目关注我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寻乡村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背后的故事。
文/代天南
“这是我第五次来村里游玩了,现在停车方便多了,耍的地方也增多了,巴适!”近日,在古路村民族生态停车场里,来自成都的陈先生感慨:“古路村每年都有新变化。”
古路村位于雅安市汉源县永利彝族乡的绝壁之上,因山高坡陡,常有碎石块沿悬崖滚落而下,发出“咕噜”的声音,谐音“古路”,久而久之,村庄由此得名。
这些年,古路村打破传统思维,依托山区特色和各级帮扶力量,抓住旅游开发机遇,修建索道,走出一条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融合发展之路,推动古路村由“天梯彝寨”成为“云端乐园”。
帮扶,让村庄迎来“大变身”
古路村是距离汉源县城最远的彝族村落,也是雅安市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早些年,村民出行全靠攀爬直上直下的藤梯,被外界称为“悬崖上的村庄”“天梯上的彝寨”。
2003年,古路村的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宽度约一米的骡马道。这条长度不足4000米,垂直高差近1000米的骡马道,打通了古路村与外界的联系。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实施,2016年,当地政府投入240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长达760米的索道。2018年索道正式开通。
基本出行问题得到解决,村民想要发展致富的愿望更为迫切,但村里路面狭窄、断头路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成为影响群众致富、乡村振兴的难题。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
面对困难,汉源县委和永利乡党委率先行动,整合资金652万元,与村民一道,完成古路村斑鸠嘴至老村委会1.8公里的路面黑化工程。与此同时,各级帮扶力量也鼎力相助:雅安农商银行与乾盛公司助力村组路修建;市应急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协调落实资金22.7万余元,帮助修建连户路、整治道路安全隐患、提升路面环境……
在各方帮扶下,古路村建成村组路、连户路9.75公里。4米宽的平坦公路,从索道站向村民家门口蜿蜒而去,如同镶嵌于峭壁中的腰带,村民出行真正实现从“下索道”到“进家门”的无缝连接。
“以前不通路,一吨水泥从骡马道运上来运费就要700元,现在通过索道运进村,再用三轮车拉回家,一吨运费只要210元。”路通后,在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帮助下,住进新房的古路村村民郭才宣高兴地说道。
旅游,让村民搭上“致富车”
“路好了,村民思路也活了。”古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望春介绍,随着索道的开通和村组公路通车,骡马道逐渐失去了出行作用,但古路村并未将其废弃闲置。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古路村村民齐心协力,对骡马道及沿线进行景观化打造,一方面硬化路面、增设防护栏和路灯,加强安全防护工作,另一方面又保留了骡马道的“奇”与“险”。
此后,骡马山道的马蹄嗒嗒、空中索道的高峻奇险、云上村落的静谧幽深、彝族文化的神秘莫测......吸引着众多省内外游客来此一游。
“这是个机遇。”郑望春说,村“两委”抓住时机,成立天梯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办主题民宿、开农家乐,搞起了乡村旅游,“高峰期日接待游客量近3000人次,古路村一跃成为'网红村'。”
50多岁的申绍华是古路村最早开办农家乐的村民,刚开始只给游客提供简单的饭菜,随着游客的增多,申绍华把家里的老屋进行了全新改造,到了旅游旺季,他家的8间客房住满游客。“现在,每年的旅游接待收入能达到20万元左右。”申绍华笑着说。
“到2022年底,古路村244户680人,90%以上村民开办主题民宿、农家乐等,实现人均年收入突破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到40余万元。”郑望春说,在各级帮扶部门的支持下,古路村走出了一条以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打造出一张以“游骡马险道、观峡谷风光,吃生态食品、品彝家风情’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名片。
旅游资源被“盘活”,村里的山货也成了“抢手货”,花椒、核桃等高山作物转眼就变成了村民的“摇钱树”。
近日,在申绍华经营的农家乐里,来自眉山的几位“驴友”不仅点了土鸡、老腊肉、高山土豆等几个菜,走的时候还特意买了十几斤核桃。“生态有机,物超所值。”“驴友”曾先生称赞。
“随着古路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当务之急。”郑望春介绍,这两年间,古路村整合各级各类帮扶资金1180万元,配套建起游客接待中心、彝族文化广场、篝火广场、彝家风情观景平台、民族生态停车场等旅游设施,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搞乡村旅游,既要能吸引游客来,又要留得住游客。”在古路村驻村帮扶第一书记任思存看来,“旅游业态持续丰富,才能让乡村旅游在古路村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富民产业。”今年,村里将推出亲子游、非遗体验游等深度旅游项目,让“一日观光游”变成“多日体验游”,吸引游客在欣赏壮美峡谷风光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体验彝族传统文化。(作者单位/中共汉源县委组织部)(责编/陈贤凤)
古路村的新风貌。供图/汉源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