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杨文娟
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近年来,成都市金牛区通过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微网实格”全覆盖、“政府治理+社会共治”全动员、“人本逻辑+智慧场景”全植入“三大工程”,下足城市基层治理“绣花功夫”,擦亮“红色领航•善治金牛”品牌,紧紧依靠和组织广大群众,走出了一条以城市基层党建为引领,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主线,不断提升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新路径,为加快建设天府成都北城新中心凝聚了强大合力。围绕如何打磨基层党建“绣花针”、如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金牛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钟科。
记者:城市治理要从人民需求出发,向人民满意使劲。金牛区如何打磨基层党建“绣花针”,将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到基层治理前沿并深入开展党建品牌建设?
钟科:在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的过程中,金牛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行问需、问计、问效的“三问群众法”。“治理治什么,群众说了算”——紧扣居民改善小区功能品质等迫切需求,推进铁半城、环交大等5个重点区域和抚琴、驷马桥等8个片区有机更新,分类实施1106个老旧小区整治;“工作怎么干,群众提意见”——小区居民“围炉煮茶”、协商议事,依托社区提案工作机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73件;“效果怎么样,群众来评价”——聘请第三方调查机构对小区整治、物业服务等工作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评选出西岸观邸等示范小区35个、金港物业等“红色物业”26个,城市治理实现了“既见制度又见人、既有力度又有情”。
记者:在推动党的基层组织有力有效嵌入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进程中,金牛区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钟科:近年来,金牛区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根本保证,聚焦“三个强起来”目标,大力实施“红色建网”行动,着眼“让党的组织强起来”,结合“微网实格”体系建设,科学设置小区(网格)党组织1116个,通过“社区党委—一般网格党组织—微网格党小组+专属网格党组织”的“3+1”组织架构,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着眼“让党的队伍强起来”,推行“书记+网格长”的“一肩挑”制度,推动社区(小区)党组织、物业、业委会“交叉任职”,培养锻造基层治理“主力军”;着眼“让党的工作强起来”,大力构建“15分钟党群服务圈”,打造金琴南路“'星火'红色剧场”等社区沉浸式红色教育阵地,搭建“邻里会客厅”“幸福生活馆”等小区议事协商平台。
记者: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以及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钟科:近年来,金牛区坚持围绕“共”字做好“融合”大文章,大力推动权责融合,制定出台赋予街道“五权”的实施细则,不断拓展权责“三张清单”,分解街道职责任务事项269项,扩充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事项至106项,确保基层“有权治理”;大力推动资源融合,启动实施“红色合伙人'计划,以党建联盟带动善治联盟,鼓励社区、小区、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方主体组团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引导教育、医疗、养老、法律等“三官四员五师”(警官、法官、检察官,育婴员、保育员、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教师、律师、医师、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资源下沉,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大力推动队伍融合,出台《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若干措施》,健全机关党员干部“平时报到、战时下沉”的平战转换机制,采取以事聚力、以奖促治等方式组建“乐服金牛•你我同行”党员志愿服务队,打造“社区邻聚力”“银发互助志愿服务”等社区志愿服务品牌,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责编/陈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