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2024年3月上/第5期
在创新路上一刻不停歇
2024-03-07 10:52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编者按】2024年全国两会于3月4日在北京开幕。本期《人物风采》栏目继续推出“代表委员履职记”,与大家一起走近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追寻他们的履职脚步,倾听他们的履职心声。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范吴瑕

人物名片:尚丽平,在川全国人大代表,绵阳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绵阳市委主委,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

2月21日,尚丽平时隔四年后,第三次来到绵阳科技城北川通航产业园,令她惊喜的是北川永昌机场已建成投用。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崭新的跑道、缓缓升空的无人机振奋着尚丽平的心。“驶入通航产业新赛道”,这一刻,她期待许久。

扎根高校31年,从省政协委员到全国人大代表,尚丽平是四川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推动者、见证者,既有着女代表的细腻与真诚,又有着科研人的韧性与拼劲。全国两会前夕,她和16名在川全国人大代表行走在绵阳、成都,近距离感受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活力,用她的话说:“看到的是艰难中的突破、成长中的生机勃勃、谋划中的未来可期。”

把看到的、感受到的,有科技创新需求的和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带到两会上,履职一年间,尚丽平的感慨和启发良多,但关注焦点始终离不开“创新”。

尚丽平(后)正在工作。供图/受访者

“当好人大代表和搞科研一样”

从“老委员”到“新代表”,尚丽平的履职热情和初心并未改变。

带团队做科研育人才、开展专题调研……2023年,这位来自西南科技大学的“科研型”女代表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路上忙碌而充实。

深耕仪器与测量技术领域30余年,尚丽平在现场光谱传感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等方面的科研教学很有心得,她带领“光电检测技术学科创新团队”,积极探索“团—学”师生共同体科研育人模式,通过“科研+铸魂”“科研+实践”方式,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现“科能”向“教能”的转化。

“推进‘有组织的科研’,现在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航空、兵器等领域。而且,学校还主动参与天府涪江实验室建设,构建核医学‘人才汇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临床应用’全过程创新链。”尚丽平说道。

从科研人员到人大代表,尚丽平的履职焦点更多从身边人、身边事出发,“推动全国红色资源数字化与数据互通”就是其一。

2023年,是尚丽平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一年。有感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好红色资源”的论述要求,尚丽平开始思考如何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看得见、记得住。扎实调研、精准建言,她提出《关于加快推动全国红色资源数字化与数据互通的建议》,对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红色文化数字信息交互等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法。

以数字化赋能红色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去年7月,国家文物局对建议进行了答复:“将与有关部门围绕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持续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利用工作,加快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

“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这让尚丽平十分高兴。

过去一年,尚丽平为创新发展鼓与呼,重调研、下基层、提建议,在她看来,当好人大代表和搞科研一样,要脚踏实地、认真履职尽责,为地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贡献力量。今年全国两会,尚丽平准备了4份建议,从科技创新到中小学研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她履职的干劲更足了。

“在深度调研中献好一计一策”

产业园区、智能制造工厂、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基地……与诸多“新兴产业”的近距离接触,让尚丽平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活力,更体悟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2月21日至23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在川全国人大代表,聚焦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走进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北川通航展示中心等21个点位,观察四川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细胞”。

身处北川永昌机场,耳畔传来无人机螺旋桨快速转动带来的轰鸣声,通航产业的新发展给尚丽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绵阳科技城北川通航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场从规划、选址、建设、完工,十年磨一剑,找到了细分赛道。”

抢抓低空经济机遇、加快“智改数转”,尚丽平在一路走、一路议中看到了四川谋篇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科技创新上“久久为功”的前瞻视野。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四川有基础,优势明显。”尚丽平用“兴奋、振奋、发奋”三个关键词,表达对四川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烈信心。

从调研信息中找准问题、分析研判、推动解决,这样的深度调研,早已是尚丽平工作的一部分。“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创新人才有缺口”便是尚丽平从此次调研中撷取到的关键信息。

带着对问题的深思,尚丽平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蹴而就,要做好长期攻坚的准备,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宽松软’的稳定环境。”

把科技创新放到“省之要事”中谋划推动,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关键。“我们要在创新人才增量上下功夫,积极招引国际人才;要在存量人才活力上下功夫,推进人才评价体系建设;要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领域的人才形成合力,推进和促成科技成果转化。”尚丽平有了新的建议。

“在深度调研中献好一计一策”,走在创新路上的尚丽平方向更明、步子更实。

编辑:黄敏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