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级示范——示范市
重点是系统谋划,健全完善基层治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化城市基层治理制度创新,推动城市基层治理重点工作落地见效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 张微微
“请你再仔细学习一下市委关于‘微网实格’的相关文件,把政策吃透。”“建议你再找找不同类型的网格实地走访一下,把情况摸透。”……2月23日下午,由成都市双流区委组织部、政法委、社治委组织的“微网实格”工作推进会在双流区“微网实格”治理培训学院召开,17家单位共聚一堂,交流工作进展。
“微网实格”治理机制,是成都市近年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之一。作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全省城市基层治理示范市,成都市着力系统谋划、深化制度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
固本强基——构建治理中枢全面统筹
截至2022年底,成都市拥有常住人口2119.2万,是全国省会城市中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复杂人口结构,城市治理体系能否最终落地,考验着各方力量的统筹协调。
如何“集中力量办大事”?5年前,成都开始了相关体制机制的破题之举。
2017年9月,成都率先在县(市、区)两级党委序列建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社区发展治理领导小组,创新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兼任社治委主任,组织部分管基层党建的副部长兼任社治委常务负责人,组织、社治部门双牵头、共推动,以此为抓手发挥党委在城市基层治理中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督导落实职能。
自此,分散在30多个部门的职能、资源、政策等得以全面统筹,一场系统性、整体性、全域性基层治理改革开始推进。
改革的步伐不止于此,在党委抓“统”的同时,一系列针对社区的“还权、赋能、归位”同步展开。
一手做“减法”,调整建制优化布局,开展全市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全市乡镇(街道)减幅达30.4%;实施《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深化街道职能转变,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和相应考核指标,划转至产业功能区承接。撤并社区承担不合理事项46.8%,清理应放不放、放责不放权、不该放却放了的事权事项139项。
一手做“加法”,形成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为纲领的“1+6+N”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全市乡镇(街道)统一规范的269项职责任务清单、126项公共服务事项清单、97项属地管理重点领域责任分工清单,强化街道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主责。
一系列的举措,为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创新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化布局——“微网实格”织密城市治理“底网”
网格化管理是成都近年来主动适应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趋势特征探索的一条有效治理路径。但随着城市高速发展以及人口不断增长,成都市原有的网格治理模式逐渐难以满足社区精细化治理的需求。为破解治理瓶颈,成都开始了探索以“微网实格”为底座的区域社会治理新路径。
何谓“微网实格”?即为实现管理单元最小化、服务效能最大化,成都市深化党建引领,在保持现有网格工作层级不变的基础上,以3小时完成入户组织动员为标准,因地制宜将全市原有的1.4万个一般网格划细划小为12.4万个微网格,并设立1.1万个专属网格,全覆盖构建“社区总网格-一般网格-微网格”+“专属网格”的“3+1”微网实格体系。
在这12.4万个微网格上,已有159679名居民成为社区微网格员,他们活动在社区治理最末端,连接着党和政府通向市民的“最后一米”。
那么,如何能使“微网格”组织、服务群众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成都的答案是:坚持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同时对网格员实行激励、培训。
为发挥好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成都结合优化小区(院落)党组织设置,健全一般网格、微网格党组织,扩大专属网格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已建成网格党组织5.6万个,构建起“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专属网格党组织”的组织体系,把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到治理最小单元。
提质增效——多元参与释放共建能量
走进青羊区草市街道双眼井社区财富领地小区,一眼便能看到整齐停放的车辆,被漂亮的木栅栏围着的花园,公示栏里公布着小区一年的公区收益,大人、小孩在娱乐健身区尽情锻炼、玩耍。
“几年前才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候汽车在院坝头乱停乱放,电梯经常出故障,下个楼都心惊胆战。”看着如今的和乐景象,70岁居民张昭林感到很温暖。
“转变要从新来的物业经理张秋华建立的微信群说起。”张大爷介绍说,疫情期间,张秋华建了一个微信群,将业主、物业、社区网格员以及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工作人员等拉入群里。有了这个微信群,小区373户业主可直面服务主体,反映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财富领地小区的变化,折射出成都城市基层治理由单向治理向融合共治纵深推进的成效。
针对各类治理主体协作效率不高的问题,成都的经验是:强化政治吸纳、组织链接、利益联结,以事聚人、聚人成事。
以强化区域化党建为抓手,加强组织链接,吸纳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以及两新组织、业委会和物业机构等3500余名党员负责人作为街道社区兼职委员。以利益联结为激励,对党组织作用发挥好、群众满意度高的物业企业,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优先承接社区文化建设、环境卫生等70余项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项目。
如今,多元共建的能量相继释放。一个以党组织为纽带的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正在成都形成。(责编/陈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