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跑出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度”
2022-09-20 09:23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从科技人才故事看四川创新定力——

文 / 本刊记者 刘艳梅

环绕兴隆湖布局的成都科学城,目前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供图 / 天府新区新经济局

8 月 30 日,成都市双流区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里,研究员蒲明博正与同事讨论某重大项目技术方案。今年,是蒲明博工作的第 10 个年头,怀揣着科技强国梦,蒲明博进入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一路成长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矢量光场研究中心主任,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荣誉。

四川这片沃土,为蒲明博的成长提供了充足养分, 也让他的科研梦成为现实。像蒲明博这样的科技人才还有许多,他们的故事,是四川为服务创新发展聚才育才的缩影,更是四川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印证。

肩负起科技创新时代重任

从 2008 年攻读博士学位开始,蒲明博就在导师的带领下,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围绕微纳及亚波长尺度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持续开展原创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谈及十年来四川的科创理念和科研氛围,蒲明博感慨“变化太大了”。“以前,科研单位、高校间的学术交流、技术合作等活动并不活跃。但现在,区域内科研机构在四川省创建的各类创新平台中不断遇见、交流、合作。”蒲明博说,现在他们团队就跟四川大学等高校在光电领域进行常态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回顾这 10 年的变化,蒲明博觉得首先源于四川对中央部署、对自身方位,乃至对全球创新格局的深入理解,进而带动了理念的变化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调整,从而为科研创新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样的说法是有据可依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把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到做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再到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020 年 1 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被赋予“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重大使命,其中之一就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前所未有地拓展了四川发展空间。

责任在肩,使命如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越来越强的战略支撑能力。

2021 年 6 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创新发展作了专门部署,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我省创新发展掀开全新篇章。

十年创新,行稳致远。“作为科教大省、军工大省,四川创新资源丰富、创新基础扎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是四川主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路径选择,更是助力四川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四川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吴群刚表示。

新的蓝图已绘就,四川正向着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区和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地不断前进。

蒲明博(左)和同事在实验室开展矢量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受访者供图)

激发人才“创新力”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良好的创新生态至关重要。2018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署协议,四川成为首批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四省(四川、湖南、安徽和吉林)之一。

“以空前力度支持基础研究,该基金将有助于吸引全国科研精兵强将,帮助解决影响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科学问题。”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两年后,蒲明博及其团队申请的“基于悬链线结构的多功能平面光学器件及其应用研究”项目获得该基金 258 万元的专项支持。

支持重大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加快落地建设、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近年来,四川通过释放一系列政策“红利”,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有效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总体感觉就是,只要你能做出国家亟需的科研成果,四川都能从人才引进、科研平台建设、运行机制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撑保障。”蒲明博表示。

对此,西华大学党委书记余孝其也感受颇深“:近年来,四川相继出台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与优惠保障政策,不仅让高校、科研院所吃了一颗‘定心丸’,吸引大批人才落户四川,同时也有效解决了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除了科研平台外,还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并在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和医疗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余孝其告诉记者 :“ 为促进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校企联合科研等各项工作, 西华大学还及时修订出台《西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从制度上解决束缚科研人员的障碍,让科研工作者有了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

得益于良好的创新环境及人才引进政策,近年来,西华大学先后引进 9 位院士担任学校特聘教授,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作为柔性引进专家,带领西华大学研究团队共同推进河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相关研究与工程技术应用。“院士团队的加盟,助力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和科研水平提高。”余孝其表示。2021 年学校科研经费较 2020 年增长 90% ;2021 年专利转移转化数量较 2020 年增长 35%,转化金额较 2020 年增长 100%。

2022 年 8 月 9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左二)带领西华大学研究团队赴乐山市调研生态环境保护与茫溪河流域达标攻坚工作开展情况。供图 / 西华大学

创新高地加速“生长”

8 月的成都科学城,草木葱郁、生机勃勃。兴隆湖畔,拥有 5 栋办公大楼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都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北航研究院”)格外引人注目。 

2016 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四川省签订省校合作、与成都市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17 年 4 月, 随着北航研究院的正式开工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宫声凯也正式就任北航研究院院长。

就任院长一职后,宫声凯带领北航研究院以打造校地共建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部地区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为目标,围绕航空航天为背景的大数据、先进材料与制造等研究领域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

“自研究院落地以来,成都科学城在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都给予全方位的资金支持与保障,让我们能安心留下来, 心无旁骛地搞科研。”宫声凯表示。

围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相距 1800 多公里的成都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校院地协同创新政策牵引下,实现双方共赢,成为激发成都航空航天领域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力量。

来川工作的 5 年多时间里,浓厚的科研氛围、肥沃的创新土壤、面向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任务给宫声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也正是推动西部 ( 成都 ) 科学城加速“生长”的重要因素。

如今,沿着兴隆湖骑行,目之所及,一家家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一个个重量级科学装置正拔地而起——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已揭牌运行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56 个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已入驻,国科大成都学院即将投用 ;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 35 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中科系、中核系等 25 家国家级科研机构,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单位已全面搬迁入驻……

群贤毕至,创新奔涌。西部(成都)科学城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形成巨大的创新聚合力,助推四川创新创造能力持续提升。(责编 / 陈文娟)

链接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1 年,我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 9、较 2012 年上升 2 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科研投入大幅提升。2021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总量达到 1214.5亿元(排全国第 7 位),是 2012 年的 3.5 倍。重大创新平台加快聚集。高质量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 2300 余个,是 2012 年的 5.7 倍,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 189 个。科技攻关取得积极进展。组织实施航空与燃机、生物育种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在国际上首次研究出可集成频域宣布式单光子源。科技成果产出增势喜人。2021 年,登记科技成果 2338 项、较 2012 年翻一番,专利授权 14.69 万件、是 2012 年的 3.5 倍。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累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 520 个,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 1396 亿元、是 2012 年的 11.7 倍。

编辑:郑照耀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